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于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0-02

土测院教师个人信息


姓 名*
于冰
性 别

联系方式
**
rs_insar_bingyu@163.com

出生日期
1985.02.21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职 称*
副教授

个人简介

于冰,男,山东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注册测绘师,西南石油大学“测绘遥感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学术骨干,西南石油大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环境监测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生招生专业:土木水利(含测绘工程)、土木工程(有测绘或相关基础)、工程管理MEM。
研究方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理论与方法(微波遥感)、InSAR地表形变监测和地质灾害监测、InSAR油气田及工程设施形变监测;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及灾害与环境监测;遥感新技术形变及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转化。
讲授本科生课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基础》、《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图像解译与地学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讲授研究生课程:《遥感信息处理与解译理论与方法》、《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学术研究方面:任西南石油大学“测绘遥感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学术骨干,西南石油大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环境监测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和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会员,担任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和Remote Sensing Letters等SCI收录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4项,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和EI检索论文20余篇,5篇论文获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教材2部。目前致力于遥感新技术形变与灾害监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
教研教改、教学及指导学科竞赛方面: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7篇。获省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校级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二级2项、3级1项,院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校级金奖、校级铜奖、院级金奖各1项;全国测绘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团体一等奖1项;四川省测绘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科创杯”全国BIM大赛二等奖1项。指导西南石油大学校级“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2项,并分别获的优秀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被评为项目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5篇。指导学生获西南石油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2项,创新奖1项。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有测绘或相关基础)、工程管理MEM。欢迎具有测绘、遥感、GIS、计算机、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优秀本科生报考,课题组将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及设施保障。E-mail:rs_insar_bingyu@163.com。

论文著作

[1]Bing Yu, Guoxiang Liu, Zhilin Li, Rui Zhang, Hongguo Jia, Xiaowen Wang, Guolin Cai.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TerraSAR-X interferometry on a network of natural persistent scatterers and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13,58: 126–136. (SCI)
[2]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Mapping and Interpreting of Subsidence in West Tianjin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X-band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EEE conference), Shanghai, 2012.1
[3]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Tao Li, Xiaowen Wang, Keren Dai, Deying Ma. Monitoring subsidence rates along road network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with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ry.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3, 21(04): 236–246.
[4]Bing Yu,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Keren Dai, Rui Zhang, Tao Li, Deying Ma, Xiaowen Wang. Short baseline TerraSAR-X PSI for monitoring ground subsidence of highways and railway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277–282.
[5]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Qiang Chen, Zhilin Li. 3D CoseismicDeformations and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China) Inferred from DInSAR and Multiple-Aperture InSAR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4, 152: 174–189.
[6]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Deying Ma,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ethod based on DInSAR, MAI and displacement gradient tensor for mapping the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related to the 2011 Tarlay earthquake (Myanmar).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5, 170: 388–404.
[7]Rui Zh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EEE conference), Shanghai, 2012. (获优秀论文奖)
[8]Keren Dai,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Deying Ma, Xiaowen Wang. Detecting subsidence along a high speed railway by ultrashort baseline TCP-InSAR with high resolution image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283–289.
[9]Keren Dai, Zhenhong Li, Roberto Tomás, Guoxiang Liu, Bing Yu, Xiaowen Wang, Haiqin Cheng, Jiajun Chen, Julia Stockamp. Monitoring activity at the Daguangbao mega-landslide (China) using Sentinel-1 TOPS time series interferometr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6, 186: 501–513.
[10]Keren Dai,Guoxiang Liu, Zhenhong Li, Tao Li, Bing Yu, Xiaowen Wang, Andrew Singleton. Extracting Vertical Displacement Rates in Shanghai (China) with Multi- Platform SAR Images. Remote Sensing, 2015, 7(8): 9542–9562.
[11]Guoxiang Liu, Rui Zhang, Tao Li, Bing Yu, Tao Li, Hongguo Jia, Yunju Nie. Extracting 3D ground deformation velocity field by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2, 55(08): 2598–2610.
[12]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Rui Zhang, Bing Yu, Zhilin Li. Detecting Subsidence in Coastal Areas by Ultrashort-Baseline TCPInSAR on the 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4, 52(04): 1911–1923.
[13]Rui Zhang, Guoxiang Liu, Tao Li, Lanxin Huang, Bing Yu, Qiang Chen,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nSAR Time Serie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4, 11(02): 544–548.
[14]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Hongguo Jia, Rui Zhang, Bing Yuand Qingli Luo. A Hierarchical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Spatial Density of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2014, 6(04): 3349–3368.
[15]Rui Zhang, Guoxiang Liu, Zhilin Li, Guo Zhang, Hui Lin, Bing Yu, Xiaowen Wang.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of Persistent-Scatterer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Time Series Estimation. Remote Sensing, 2015, 7(01): 211–228.
[16]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Rui Zhang, Hongguo Jia,Bing Yu. Detecting land subsidence near metro lines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with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 22(03): 137–147.
[17]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Rui Zhang, Huixin Zhang, Hongliang Jia, Bing Yu, Mingzhi Sang. Exploration of Subsidence Estimation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 on Time Series of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11, 4(01): 159–170.
[18]Jie Chen,Jicang Wu,Lina Zhang, Junping Zo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Bing Yu. Deformation Trend ExtractionBased on Multi-TemporalInSAR in Shanghai. Remote Sensing, 2013, 5(04): 1774–1786.
[19]Yinghui Yang, Jyr-Ching Hu, Hsin Tung, Min-Chien Tsai, Qiang Chen, Qian Xu, Yijun Zhang, Jingjing Zhao, Guoxiang Liu, Junnan Xiong, Jiyan Wang, Bing Yu, Chunying Chiu, Zhe Su.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fault models of the 2018 Mw 6.4 Hualie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Junction of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boundaries offshore eastern Taiwan. Remote Sensing, 2018, 10(9), 1–15.
[20]Tao Li,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Hui Lin, Rui Zhang, Bing Yu, Qingli Luo. An improved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spatial resolution of surfac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140–146.
[21]Hongliang Jia, Bing Yu, Rui Zhang, Mingzhi Sang. Land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PSInSAR Based on TerraSAR-X Imag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10-303, 2011: 641–645.
[22]Keren Dai, Guoxiang Liu, Zhenhong Li, Tao, Li, Bing Yu, Xiaowen Wang, Deying Ma. Extracting 3D deformations in Shanghai, China with multi-platform SAR images. Fringe2015.
[23]杨崇,于冰*,沙永莲,李诗娆,胡云亮.利用StaMPS技术监测石油开采引起的大梯度地面沉降.测绘科学技术,2019, 7(2): 74–82.
[24]杨崇, 刘国祥, 于冰, 张波, 张瑞, 王晓文. 基于InSAR形变的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储层参数反演, 国土资源遥感,2020,32(1): 209–215.
[25]于冰,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使用TerraSAR-X PSInSAR测量城市地表沉降.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364–367. (获优秀论文奖)
[26]于冰, 王继燕, 苏勇, 肖东升, 刘福臻. 基于像元转换的一种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方法—以北京市区县为例. 国土资源遥感, 2018, 30(3): 60–67.
[27]于冰, 徐柱, 刘国祥. Google Earth支持下校园真实感三维建模方法及应用. 测绘工程. 2010, 19(01): 61–64.
[28]刘国祥, 于冰, 张瑞, 贾洪果. CR-PS网络化雷达干涉及其应用于高铁沉降监测.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论文集, 2012, 269–279. (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29]桑明智,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利用最小二乘的雷达干涉PS相位解缠方法. 测绘科学, 2012, 37(03): 124–127.
[30]贾洪果, 刘国祥, 于冰. 基于超短基线PSInSAR的道路网沉降监测. 测绘通报, 2012, (05): 24–28.
[31]张瑞, 刘国祥, 于冰, 贾洪果. 基于ALOS PALSAR数据进行雷达差分干涉提取玉树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 测绘科学, 2012, 37 (04): 13–16.
[32]李广宇,张瑞,刘国祥,于冰,张波,戴可人,包佳文,韦博文.Sentinel-1A TS-DInSAR京津冀地区沉降监测与分析.遥感学报,2018, 22(4): 633–646.
[33]王晓文, 刘国祥, 张瑞, 于冰, 李涛. 联合多孔径雷达干涉与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形变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 34(04): 127–134.
[34]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于冰, 李涛, 李志林.高时空分辨率PS-InSAR建模与解算及其应用于天津市沉降监测. 第一届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11, 144–152. (获优秀论文奖)
[35]张瑞, 刘国祥, 贾洪果, 于冰. 基于DInSAR雷达干涉测量的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404–408. (获优秀论文奖)
[36]刘国祥, 张瑞, 于冰. 基于多级构网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形变速率计算模型与方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年会论文集, 2012, pp 672.
[37]张波,张瑞,刘国祥,刘巧,蔡嘉伦,于冰,符茵,李志林.基于SAR影像的贡巴冰川末端冰湖年际变化监测及溃决规律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1054-1064.
[38]刘国祥,张波,张瑞,蔡嘉伦,符茵,刘巧,于冰,李志林.联合卫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沟冰川动态变化及次生滑坡灾害监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980-995.
[39]苏勇,于冰,游为,肖东升,王继燕,秦毅坤.基于重力卫星数据监测地表质量变化的三维点质量模型法.地球物理学报,2017, 60(1): 50–60.
[40]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张瑞, 李涛. 考虑干涉相位噪声的PSI组合及其沉降监测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03): 448–454.
[41]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改进的PS探测方法及其应用. 遥感学报, 2013, 17(03): 632–639.
[42]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张瑞, 李涛, 程朋根. PSI技术在上海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测绘通报, 2012, (12): 54–58.
[43]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高分辨率PSI上海市沉降探测及分析. 测绘科学, 2013, 38(03): 74–77.
[44]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基于PSI技术监测上海市2009~2010年区域地表沉降. 遥感信息, 2013, 28(02): 56–61.
[45]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PSI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测绘科学, 2013, 38(02): 80–83.
[46]李婷, 徐柱, 卢彩霞, 于冰, 李木梓, 黄萌萌. 交通路况基态修正模型及其效率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06): 712–718.
[47]张瑞, 刘国祥, 李涛, 于冰, 徐柱. 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铁道勘察, 2011, (04): 17–21.
[48]邓琳,刘国祥, 张瑞, 王晓文, 于冰, 唐嘉, 张亨. 多平台MC-SBAS长时序建模与形变提取方法.测绘学报,2016, 45(02):213–223.
[49]唐嘉, 刘国祥, 宋云帆, 陈巍, 于冰, 吴松波, 张瑞, 邓琳. PALSAR和ASAR PSI显著地表沉降探测与分析. 遥感学报,2015, 19(06): 1019–1029.
[50]师悦龄, 刘国祥, 汤伟尧, 张瑞, 于冰. 轨道误差对InSAR相位影响的BP神经网络去除法. 测绘科学, 2018, (04): 68–72.
[51]苏勇,于冰,王继燕,杨莹辉,肖东升.GOCE卫星数据确定的全球稳态海面地形和海表地转流.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 32(4): 1483–1489.
[52]苏勇,范东明,蒲星钢,游为,肖1东升,于冰.联合GOCE卫星数据和GRACE法方程确定SWJTU-GOGR01S全球重力场模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 43(3): 457–463.

课题成果

n自然科学类科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卫星升降轨时序DInSAR的塔里木油田沉降监测及储层状态参数反演(编号:**),2019年01月–2021年12月,主持
[2]第6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我国西北典型特大油田InSAR 沉降监测及储层参数反演(编号:2019M653476),2019年05月–2021年05月,主持
[3]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Oilfield subsidence monitoring and reservoir parameters inversion based on ALOS-1/2 PALSAR-1/2 interferometry (ER2A2N083),2019年01月–2021年12月,主持
[4]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基于星载SAR干涉的克拉玛依油田时序二维形变监测及储层参数反演(编号:18E01),2019年01月–2020年12月,主持
[5]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雷达干涉中电磁波的季节性失相干机理研究(编号:OFSLRSS201714),2017年01月–2018年12月,主持
[6]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玛湖特大油田InSAR沉降监测及储层动力学参数反演(编号:SKLGED2020-5-1-E),2020年01月–2021年12月,主持
[7]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星载多平台升降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滑坡三维形变监测及预测(编号:2018JY0138),2018年01月–2020年12月,主持
[8]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多卫星平台MT-DInSAR克拉玛依油田沉降监测及储层地质力学参数动态反演(编号:PLN201815),2019年01月–2020年12月,主持
[9]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高分辨率时序差分雷达干涉的平原城市大梯度沉降监测与分析(编号:DLLJ201712),2017年01月–2018年12月,主持
[10]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Monitoring Large Gradient Land Subsidence and Infrastructure Deformations by L-band SAR Interferometry (编号:**),2016年04月–2019年03月,主持
[11]德国宇航中心国际合作项目,Staring SpotLight SAR interferometry for urban subsidence monitoring: 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 with StripMap SAR interferometry (编号:LAN2370),2014年03月–2016年02月,主持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卫星PS-DS InSAR的龙门山断裂带滑坡监测与反演(编号:**),2015年01月–2018年12月,主研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融入大气改正的多波段PS-InSAR及其应用于近海平原沉降漏斗监测(编号:**),2011年01月–2013年12月,主研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高分辨率雷达干涉和精密水准监测高速铁路沉降的研究(编号:**),2008年01月–2010年12月,主研
[1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PS网络雷达干涉遥感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NCET-08-0822),2009年01月–2011年12月,主研
[16]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PS-InSAR监测技术研究---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子课题(编号:2008G031-5),2008年10月–2010年12月,主研
[17]德国宇航局国际合作项目,TerraSAR PS-InSAR for Detecting Subsidence Related to Jinghu High-SpeedRailway,2008年01月–2010年12月,主研
[18]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Monitoring Subsidence along Jinghu High-Speed Railway with ALOS PALSAR Interferometry,2010年01月–2012年12月,主研
[19]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Monitoring Land Subsidence due to Overuse of Groundwaterin China by ALOS/PALSAR-2 InSAR,2013年04月–2019年09月,主研
n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类课题
[1]西南石油大学教学评估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项目,基于SPOC和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编号:2018JXYJ-05),2018年09月–2019年08月,主持
[2]四川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行业变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2018年01月–2020年12月,主研
[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BIM技术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2019年03月–2021年12月,主研
[4]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POC和PBL组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为例,2018年10月–2020年07月,主研
[5]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级重点项目,新工科视角下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8年03月–2021年12月,主研
[6]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级重大项目,面向行业变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2018年03月–2021年12月,主研
n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及创业项目
[1]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精测空间科技——遥感新技术形变监测全产业链国产化的倡导者,2019年08月,指导教师
[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虚拟校园室内外三维实景VR建模及用户定制功能设计与开发,2017年09月–2018年12月,指导教师。(该项目获得西南石油大学第十七期“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的支持)
[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时序DInSAR的新型滑坡隐患点监测技术研究,2018年09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4]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八期开放实验校级重点项目,基于卫星时序差分雷达干涉的滑坡形变监测方法研究,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5]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基于卫星时序差分InSAR的塔里木油田沉降观测,指导教师
[6]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智慧校园中真实感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方案研究,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7]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测的数字表面模型数据采集及利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发明专利

[1]于冰等. 一种适用于大梯度地表沉降监测的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6.4。

荣誉奖励

2019年08月,获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
2016年07月,获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7年01月,获评“四川省高校第二十四届新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优秀学员”。
2017年02月,获2016年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二级奖励。
2018年02月,获2017年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二级奖励。
2020年02月,获2019年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三级奖励。
2017年01月,获评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
2018年01月,获评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
2020年01月,获评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
2018年11月,获校级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7年01月,获院级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教学竞赛一等奖。
2017年10月,获院级新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2018年04月,获院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相关话题/测绘 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