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蜀山峻秀,涪水含章。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大禹之乡、李白故里、人杰地灵的中国科技城 —— 四川省绵阳市,校址为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西南科技大学溯源于 1939 年抗日战争期间创办的四川江津窑业技术学校与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历经风雨、几经搬迁,学校发展成为: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 14 所高校之一,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校,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校园占地 4088 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近 100 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 2.8 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 17 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8 大学科门类,设有 65 个本科专业、 34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 个一级学科授权点),有工程硕士( 7 个授权领域)、工商管理( MBA )硕士、法律硕士 3 个专业授权类别, 4 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防基础学科 1 个、省级重点学科 1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4 个、国防紧缺专业 1 个、国防重点专业 1 个、省级特色专业 8 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1 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7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个;国家精品课程 3 门、四川省精品课程 31 门;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4 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3 个、校级科研机构 20 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 20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600 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630 余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1 个,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 17 人,有一批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校园精神与“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校训。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学校成立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省长任董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 36 家大型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 17 个,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20 余所国外及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学校主持完成了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国西部远程教育项目” 、欧盟资助的“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与培训模块的开发”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学校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开发、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与优势,并设有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 863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300 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5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省部级等奖励 340 项。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校近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学校机器人小组在 2004 年 7 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年 9 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育了近十万英才,大部分已成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机械等行业管理与技术骨干,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 中央等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先后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9 年 3 月 16 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率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对学校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深入实施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国家部委和省市共建体制,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早日将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调剂信息 1 、我校现有部分硕士研究生指标(含公费指标)可供全国考生进行调剂,具体接收的人数需待国家分数线划定(时间在 3 月中旬)以后方可确定。 2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趋向)和培养模式不同,分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两种类型。 三、优惠政策 1 、学校现设有各类奖学金: “西南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2000 元 / 年·生)、“西南科技大学院级三好学生” (1000 元 / 年·生 ) 、“西南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600 元 / 年·生 ) 、“学习成绩优秀奖” (400 元 / 年·生 ) 、“学生干部奖” (200 元 / 年·生 ) “科技创新奖” (400 元 / 年·生 ) 、“学习进步奖” (300 元 / 年·生 ) 、“个人特色奖” (300 元 / 年·生 ) 、“优秀毕业生”等奖学金,同时还设有“杜祥婉”奖学金( 2000 元 / 年·生)等各类社会奖学金。 2 、为鼓励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学校设立有“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理工类:≤ 10000 元 / 人;文科类:≤ 5000 元 / 人)。 3 、学校研究生公费生比例大于 80 %,部分紧缺专业公费生比例达到 100 %。 4 、申请工程硕士专业(专业代码前四位为 4301 )调剂的学生,学校可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岗位补助可达 6000 元 / 年。 5 、我校录取的所有研究生(在职学生及 MBA 专业学生除外)均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2000 元 / 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四、调剂政策 1 、初试成绩达到第一志愿专业所在学科国家 B 类地区复试线的考生; 2 、公费指标根据考生综合成绩(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比例折合)排名等因素综合考虑。 3 、国家有新的调剂政策出台,以新政策为准。 五、调剂程序 1 、国家分数线下达前,拟调剂至我校的考生,可于 3 月 5 日后登录我校研究生处网( http://www.gd.swust.edu.cn/ )下载、填写《 2010 年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见附件 1 ),并将此表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相关学院联系人的 E-mail 中,邮件主题为“拟调剂专业名称+总分+姓名”(如:刑法学 350 分张三)。 2 、国家分数线下达后,请申请调剂的考生按照以下要求完成调剂程序(具体以教育部规定的 2010 年研究生调剂录取程序为准)。 ( 1 )登陆教育部研究生招生网( http://yz.chsi.com.cn )凭本人网报时的帐号和密码进入调剂系统,填写调剂信息; ( 2 )我校会于 24 小时内确定是否接收到校复试。我校接收复试后,考生应于 24 小时内,重新登陆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确认同意到我校参加复试。 (3) 我校会尽快告知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分为英语听力和口语、专业课程 2 门(见我校《 2010 年研究生招生目录》),请提前做好复试准备。 (4) 复试结束后,我校会尽快将复试结果通知考生,我校将通过调剂系统对拟录取的考生设置“待录取”,请被设定为“待录取”的考生 24 小时内确认“待录取”,否则自动取消拟录取资格。 ( 5 )向拟录取考生第一志愿单位发函(传真)调考生初试试卷及档案。请考生协助完成。 六、其他事项 1 、以上公布的调剂信息若有变动,我们将在本网页另行通知。请各考生及时查看更新信息。 2 、请各位考生直接与拟调剂的硕士点所在学院或研招办联系。
注:上表中专业代码以“ 4 ”开头的为专业学位。 欢迎广大考生登录各学院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为了您更为准确的了解我校的各专业调剂以及复试信息,请您与上述相关学院或研招办保持联系!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 59 号;邮编: 621010 电话: 0816 - 6089115 (咨询热线) 0816-6089117 Email : yzb10619@126.com | |||||||||||||||||||||||||||||||||||||||||||||||||||||||||||||||||||||||||||||||||||||||||||||||||||||||||||||||||||||||||||||||||||||||||||||||||||||||||||||||||
附件1: | 附件1.doc |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