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科技大学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董发勤教授介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0-01

导师类别 博、硕导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11月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Email fqdong@swust.edu.cn

个人简介
董发勤,男,1963年11月生。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矿物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留学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被批准为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入选国家“千百****才工程”一二层次,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环境矿物学、生态矿物材料的科研及教学工作。近年来重点研究难溶矿物金属离子、核素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界面过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等国家项目十余项。曾7次受组委会资助出席在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1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2项。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主编《应用矿物学》等专著4部及专辑2部。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工作经历
1985.7-1987.9在西南科技大学(原四川建材学院)非金属矿系矿床研究所工作;
1992.7-1993.6在加拿大劳伦丁大学交流访学;
1993.6-2000.12西南科技大学(原西南工学院)国土资源系任教,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任总工程师,1995.11科研处副处长;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5年被评为西南科技大学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7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3-2006.8任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绵阳市科教创业园创业中心副主任,2002年被评为中科大和中物院博导;
2006.8-2007.8任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
2006.5-2012.8 任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绵阳科协副主席至今;
2012.8-现在 任西南科技大学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社科联主席;国际ICAM副主席、主席;
2008.3-现在 任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经历
1981.9-1985.7在西南科技大学(原四川建材学院)非金属矿系地质勘察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1987.9-1992.7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全国建材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批准为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才工程”
2002年荣获绵阳市“十大****”
四川高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
教育部第四届优秀青年教师奖
被评为教育部“优秀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四川省劳动模范
四川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绵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国际应用矿物学委员会副主席、主席(10th、11thICAM),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材工业联合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矿物学、中国工艺岩石学、中国矿物材料、中国非金属矿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纳米协会副理事长;绵阳市科协副主席,《矿物学报》、《功能材料》等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1. 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安全与调控
2. 环境矿物学
3. 水污染防治
4. 土壤污染修复

科研项目
1.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光电子调控矿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2014CB846003,480万,2014-2018);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可吸入矿物细颗粒与常见菌的近尺寸作用研究”(**,300万,2012-2016);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原寒水型钙华的微生物沉积晶化动力学机制及其环境地质意义”(**,130万,2016-2020)。
4.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纳米高强3D打印石膏材料的制备和应用”(2017GZ0398,20万,2017.1-2018.12)
5. 四川省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及工程示范”(2014BAC13B05,19万,2014.1-2017.12.31)

出版专著和教材
《中国蛇纹石石棉研究及安全使用》
科学出版社
董发勤
2017

《应用矿物学》
高教出版社
董发勤
2015


科研创新
一种微波高温处理放射性废物连续转化烧结装置
ZL2.3,2016.6

一种光、气、湿、热、压多功能检测装置
ZL5.8,2016.5

一种常压开放体系中石膏异形粉体制备与改性一体化方法
ZL9.1,2016.4

利用自养型浸矿菌-异养型浸矿菌协同连续浸取硫化矿的方法
ZL0.1,2015.1


我的团队
课题组团队教授、副教授20余人、讲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共计40余人。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要开展粉体类天然污染物、重金属或核素等阳离子型污染物以及氡气、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物的特性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并开展了微生物在新生污染物原位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核废物和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等科研平台基础上,建立了“矿物表面界面研究室”、“粉体/微生物研究室”,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在“可吸入矿物细颗粒与常见菌的近尺寸作用研究”、“ 光电子调控矿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等国家级系列项目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可吸入粉体等新生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理分析、安全性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原位修复等系统性研究。在《Small》、《Journal of hazaddous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有关纤维矿物的表面性质、超细矿物特性、环境安全性评估、生物活性应用等方面获得10余项国家级、省级成果奖,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相关话题/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