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9-05

导师代码: 12467
导师姓名: 王钊
性别: 男
特称:

职称: 教授
学位: 哲学博士学位
属性: 专职
电子邮件: zhaowang92@uestc.edu.cn



学术经历: 2006和2008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201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7月起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光学仪器、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处理、智能医疗器械等,现已出版英文学术专著和章节2部,发表SCI论文近40篇,国际会议论文或报告30余次,申请并获授权国际专利3项,担任10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论文被引1000余次,H因子为22。


科研项目: 科研领域主要集中于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下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OCT是一种基于近红外光干涉原理的生物医学三维断层成像技术,一般具有毫米级别的测量深度和微米级别的分辨率,100KHz-上兆Hz的成像速度,灵敏度高,已成为眼科领域诊断的金标,全球临床累计使用超过1亿次。我们致力于开发成像距离更远、微型化、分辨率更高、功能更强大的下一代OCT成像技术。其中一个方向是研发宏观OCT成像技术,将OCT的应用领域拓展到机器视觉、三维传真、雷达勘探、手术术中导航、精密制造等领域。我们最近研发了米级三维OCT成像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立方米级的成像景深和微米级别的分辨率。另一个方向是发展微型化、高分辨、多功能、多模态成像技术,在提供结构信息的同时获取光谱、血流、偏振、荧光等其他信息,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2)微型内窥成像技术。光对人体的穿透力有限,如果要对人体内部器官成像并对疾病做出诊断,则必须将光学成像系统做成微型探头伸入到体内。我们致力于研发下一代内窥成像探头,可用于对人体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早期癌症的诊断、也可用于心血管、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手术导航。我们过去研发的内窥成像系统包括可吞服式系绳胶囊探头、可扩张式气球内窥探头,微型微电机内窥探头等,均已实现临床活体成像。(3)人工智能和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各项疾病诊断的必需手段之一,由此产生的医学影像数据极其庞大,发展人工智能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减轻医生的负担,提高医生诊断的效率,促进标准化分析,获取多维诊断信息,对于尽早发现、治疗疾病,普及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近期,国家相继出台数十项政策性文件,对医疗领域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要求。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知中明确指出推动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化与规范化,支持脑、肺、眼、骨、心脑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研发,加快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产品化及临床辅助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目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是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我们致力于开发新颖的人工智能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用于各项疾病的智能诊断,特别是对于新兴领域如医学光学影像数据的处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4)太赫兹成像技术。太赫兹频段泛指300GHz-3THz(或 100微米-1毫米)的电子波,介于近红外光与微波之间。太赫兹成像技术有很多独特的特性。相比近红外光,太赫兹波对很多材料具备更强的穿透力,特别是对于非导电材料,且没有X光一样的辐射;相比微波成像,太赫兹成像具备更高的分辨率,且对很多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等具备光谱“Fingerprint”特性,因此在安全检测、疾病诊断、材料科学、质量控制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相比微波和光学成像技术,太赫兹成像技术还远不成熟,因此具有广阔的探索范围和产生新的技术突破的潜力。我们的研究兴趣是研发太赫兹相干断层成像技术以及太赫兹和光学成像的交叉与结合。


研究成果: 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或领域内顶级期刊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曾被世界知名媒体报道。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招生类别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01物理电子学 博士
085400电子信息 01物理电子学 博士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 01物理电子学 硕士
085400电子信息 03物理电子学 硕士









相关话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