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至10日,由中国金融学会、西南财经大学和《金融时报》主办,四川省金融学会、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和《金融研究》杂志社承办,易方达基金有限公司赞助的“中国金融论坛?第二届青年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中国人民银行货政二司副司长周诚君、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对外经贸大学丁志杰教授、西南财大学王擎教授等两百余名青年专家、学者以及金融机构管理者参加了论坛。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尹庆双教授致开幕辞,刘锡良教授主持了主题演讲。
本届论坛以“‘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展望”为主题,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环境,对我国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做出了理论构想和和战略规划。论坛以主会场与分论坛相结合的方式,就“中国金融战略与趋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金融风险与资本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与顺周期的金融监管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协调,基于理性预期的政策理论与现实操作逐渐出现背离。首先,在近年来宏观调控理论研究并没有实现突破,固有的框架难以解释全球进一步分工和价值链基础上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需要对理论进行更新;其次,金融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宏观调控不能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与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的目标相适应;目前的货币政策机制过于强调系统性风险的预防,反而使其与实体经济出现背离,并产生结构性失衡,应当适度引入更多平衡性因素指标,加大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力度。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在2015年初至今的股市牛市预期和近来巨幅波动带来的“救市”背景下,与会专家分析并总结了其经验教训:资本市场的基本架构很不完善,杠杆监管与退市策略的执行缺失导致市场波动和公司创新能力不足,这使得金融市场发展受到影响;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和影响路径尚不明晰,尽管它对投资者具有财富的增减效应,但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需继续研究;当下“救市”是维护市场预期的必要手段,但预期本身并非完全可控,而行政手段带来的对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应当警惕。
三、人民币国际化。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资本体系之中,观点有: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在资本对外开放尤其是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对于资本开放,投资者关心流动性,而管理者关心稳定性,所以开放条件下的汇率形成机制需要重新设计;巨额外汇占款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十分被动,货币发行成本升高,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上升,所以央行应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因此,建立对外开放的金融体制是我国找回政策主动权的关键。
10日上午,46位到会的入选论文作者在《金融研究》杂志社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持下,宣讲和讨论了会议论文。
本届论坛为我校第一次参与主办,有利于推动经济金融领域青年学者的深度交流,助力青年学者的成长。论坛为金融学术界和实业界青年人在理论与实务上有机互动提供了平台,为我国新常态下金融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若干理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