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基本信息:
张瑞 博士、硕士生导师
招生学科:摄影测量与遥感
工作单位: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610031
电子邮箱:zhangrui@swjtu.edu.cn
个人简介
张瑞,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遥感信息工程系讲师;2013年01月--2013年12月,因课题合作需要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交流,受聘为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ISEIS)博士后研究员。近五年间,主要针对InSAR系统模型和PSI时序分析算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目前,担任《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Remote Sensing》等SCI期刊以及《遥感学报》、《遥感技术与应用》、《测绘科学》等核心期刊审稿人。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获奖5项,并获得国家技术专利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
1.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时序建模与地表形变反演
2.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高精度形态形变分析
3. 高分辨率微波定量遥感理论与应用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科学研究:
[1] 基于卫星PS-DS InSAR的龙门山断裂带滑坡监测与反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01-2018/12,主研(2/8)。
[2] 联合多平台SAR系统构建多频度多角度滑坡动态监测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K2015B007,2015/01-2016/12,主持(1/7)。
[3] 基于多平台雷达干涉的城市立体交通形变监测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GED2014-5-5-E,2014/01-2015/12,主持(1/9)。
[4] The Potential of New Mode TerraSAR-X Data Source for Landslide Detection and Accurate Exploration,德国宇航局遥感数据资助项目,LAN2474,2014/07 -2016/12,主持(1/6)。
[5] 铁路检测监测及维护技术深化研究——高速铁路沿线环境及沉降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2014G009-B,2014/05-2016/12,主研(6/10)。
[6] 融入大气改正的多波段PSInSAR及其应用于近海平原沉降漏斗监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01-2013/12,主研(5/9)。
[7] 高效PS-InSAR形变监测与预警集成平台研发,香港特区创新科技基金项目,ITS/152/11FP,2011/11-2013/10,主研(4/9)。
[8] 基于DInSAR和GPS联合监测青藏铁路形变的集成模型研究,香港特区大学资助委员会项目,CUHK/450210,2010/08-2013/4,主研(3/8)。
[9] 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2008G031-5,2009/01-2011/12,主研(3/14)。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学术论文:
一、5篇代表性论著
[1] Rui Zhang, Guoxiang Liu*, Tao Li, Lanxin Huang, Bing Yu, Qiang Chen, and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 time serie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Vol.11, No.2, pp.544 –548, 2014. (SCI)
[2] Rui Zhang, Guoxiang Liu*, Zhilin Li, Guo Zhang, Hui Lin, Bing Yu and Xiaowen Wang.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to Persistent Scatterer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Deformation Time Series Estimation. Remote Sensing, Vol.7, pp.211–228, 2015. (SCI)
[3] Guoxiang Liu, Rui Zhang*, Tao Li, Bing Yu, Tao Li, Hongguo Jia, Yunju Nie. Extracting 3D ground deformation velocity field by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Vol.55, No.8, pp.2598–2610, 2012. (SCI)
[4] Rui Zh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 Proceedings of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pp.161–165, Shanghai, August 8–11, 2012. (EI)
[5] Rui Zhang*, Yunfan Song, Guoxiang Liu, Heng Zhang. Landslide monitoring based on GB-SAR interferometry for the slope of Yaoji reservoir. Proceedings of IET International Radar Conference 2015. Hangzhou, Oct. 13–16, 2015. (EI)
二、其他全部论著
主要期刊论文
[6]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Rui Zhang, Huixin Zhang, Hongliang Jia, Bing Yu. Mingzhi Sang, Exploration of subsidence estimation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 on time series of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Vol.4, No.1, pp.159–169, 2011. (SCI)
[7] Bing Yu, Guoxiang Liu*, Zhilin Li, Rui Zhang, Hongguo Jia, Xiaowen Wang, Guolin Cai.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TerraSAR-X interferometry on a network of natural persistent scatterers and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Vol.58, pp.126–136, 2013. (SCI)
[8] 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Qiang Chen, Zhilin Li.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s and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China) inferred from DInSAR and multiple-aperture InSAR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Vol.152, pp.174–189, 2014. (SCI)
[9]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Rui Zhang, Bing Yu, and Zhilin Li. Detecting subsidence in coastal areas by ultrashort-baseline TCPInSAR on time series of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Vol.52, No.4, pp.1911–1923, 2014. (SCI)
[10] 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Hongguo Jia, Rui Zhang, Bing Yu, Qingli Luo. A hierarchical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spatial density of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Vol.6, pp.3349–3368, 2014. (SCI)
[11] Jie Chen, Jicang Wu, Lina Zhang, Junping Zo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Bing Yu. Deformation trend extraction based on multi-temporal InSAR in Shanghai. Remote Sensing, Vol.5, pp.1774–1786, 2013. (SCI)
[12] Guoxiang Liu*, Jonathan Li, Zhu Xu, Jicang Wu, Qiang Chen, Huixin Zhang, Rui Zhang, Hongguo Jia, Xiaojun Luo. Surface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ALOS L-band SAR interferome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Vol.12, No.6, pp.496–505, 2010. (SCI)
[13] Hongliang Jia, Bing Yu, Rui Zhang, Mingzhi Sang. Land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PSInSARTM based on TerraSAR-X imag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 301–303. pp 641–645, 2011. (EI)
[14] 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Tao Li, Xiaowen Wang, Keren Dai, Deying Ma. Monitoring subsidence rates along road network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with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ry.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Vol.21, No.4, pp.236–246, 2013.
[15] 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Rui Zhang, Hongguo Jia, Bing Yu. Detecting land subsidence near metro lines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with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Vol.22, No.3, pp.137–147, 2014.
[16] 张瑞, 刘国祥*, 于冰, 贾洪果. 基于ALOS PALSAR数据进行雷达差分干涉提取玉树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 测绘科学, Vol.37, No.4, pp.13–16, 2012. (CSCD)
[17] 张瑞, 刘国祥*, 李涛, 于冰, 徐柱. 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铁道勘察, No.4, pp.17–20, 2011.
[18] 宋云帆, 刘国祥, 张瑞*. N-SBAS时序雷达方法监测显著性地表沉降. 遥感信息, 2016. (CSCD)
[19]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张瑞, 李涛. 考虑干涉相位噪声的PSI干涉组合及其应用于沉降监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Vol.48, No.3, pp.448–454, 2013. (EI)
[20] 王晓文, 刘国祥, 张瑞, 于冰,李涛. 联合多孔径雷达干涉与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形变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Vol.34, No.4, pp.127–134, 2014. (CSCD)
[21] 贾洪果, 刘国祥*, 张瑞. 高分辨率TerraSAR-X 雷达干涉及其在工程形变探测中的应用. 测绘通报, No.5, pp.51–54, 2011. (CSCD)
[22] 张慧鑫,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使用ALOS DInSAR提取5.1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Vol.31, No.2, pp.32–37, 2011. (CSCD)
[23] 桑明智,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基于最小二乘的雷达干涉PS相位解缠方法. 测绘科学, Vol.37, No.3, pp.124–126, 2012. (CSCD)
[24]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张瑞, 李涛, 程朋根. PSI技术在上海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测绘通报, Vol.12, pp.54–58, 2012. (CSCD)
主要会议论文
[25] 张瑞*, 刘国祥, 于冰, 王晓文. 多传感器、多轨道、多时序InSAR联合三维地表形变分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北京, 2014年10月25–26日.
[26] 张瑞*, 刘国祥, 林珲, 陈富龙. 基于多元形变分量的PSI时序建模与解算分析方法, 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2014年11月19–21日.
[27] 张瑞, 刘国祥*, 贾洪果, 于冰. 基于DInSAR雷达干涉测量的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p.400–407, 成都, 2010年8月10–15日.
[28] 刘国祥*, 张瑞, 于冰. 基于多级构网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形变速率计算模型与方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p.725, 北京, 2012年10月17–20日. (ISTP)
[29]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及其应用于地表三维形变速度场提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1014, 长沙, 2011年10月18–21日. (ISTP)
[30] 刘国祥*, 李涛, 贾洪果, 张瑞. 基于InSAR时序处理的点目标分层分析算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 p.1, 中国云南昆明, 2013年10月13–16日, 特邀报告. (ISTP)
[31]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于冰, 李涛, 李志林, 使用高分辨率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监测地表沉降. 全国第一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p.144–152, 西安, 2011年10月14–16日.
[32]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贾洪果. CR-PS网络化雷达干涉及其应用于京沪高速铁路沉降监测.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论文集, pp.269–280, 武汉, 2012年10月19–21日.
[33] 于冰,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使用TerraSAR-X PS-InSAR测量城市地标沉降.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p.364–367, 成都, 2010年8月10–15日.
[34]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Rui Zhang, Zhilin Li, Qiang Chen, Xiaojun Luo, Guolin Cai. Ultrashort baseline persistent scatterer radar interferometry for subsidence detection. ISPRS Annal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ume I-7, 2012 XXII ISPRS Congress, pp.41–48, Melbourne, Australia, August 25–September 1, 2012. (EI)
[35] 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Tao Li. Mapping and interpreting of subsidence in west Tianjin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X-band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Proceedings of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Shanghai, 8–11 June 2012, pp.144–148. (EI)
[36] Hongliang Jia*, Bing, Rui Zhang, Mingzhi Sang. Land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PSInSARTM based on TerraSAR-X images, Proceedings of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Test, pp.641–645, Nanchang, China, 2011/6/24. (EI)
[37] Tao Li,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Hui Lin, Rui Zhang, Bing Yu, Qingli Luo. An improved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spatial resolution of surfac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Proceedings of ISPRS Conference on Serving Society with Geoinformatics (ISPRS2013-SSG), Antalya, Turkey, November 11–13, 2013, pp.145–150. (EI)
[38] Bing Yu,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Keren Dai, Rui Zhang, Tao Li, Deying Ma, Xiaowen Wang. Short baseline TerraSAR-X PSI for monitoring ground subsidence of highways and railways. Proceedings of ISPRS Conference on Serving Society with Geoinformatics (ISPRS2013-SSG), Antalya, Turkey, November 11–13, 2013, pp.277–285. (EI)
[39] Guoxiang Liu*, Jicang Wu, Jonathan Li, Qiang Chen, Jun Qin, Huixin Zhang, Rui Zhang, Hongguo Jia, Xiaojun Luo. Mapping surface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alos InSAR and GPS observations.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9, pp.7471. (EI)
[40]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Rui Zhang, Minyi Cen, Tongggang Zhang.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PSInSAR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Proceedings of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 2010.
【未完待录】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荣获奖励:
[1] “基于DInSAR雷达干涉测量的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优秀论文, 一等奖, 2010. 张瑞, 刘国祥, 贾洪果, 于冰. (1/4)
[2]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 第二届地球观测与遥感应用国际研讨会(EORSA 2012), 优秀学术论文, 第二名, 2012. 张瑞, 刘国祥, 于冰, 李涛, 贾洪果. (1/5)
[3] “高时空分辨率PS-InSAR建模与解算及其应用于天津市沉降监测”, 第一届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研讨会, 优秀学术论文, 2011.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于冰, 李涛, 李志林. (2/6)
[4]“CR-PS网络化雷达干涉及其应用于高铁沉降监测”,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青年优秀论文, 2012.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贾洪果. (3/4)
[5] “使用TerraSAR-X PS-InSAR测量城市地表沉降”,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优秀论文, 三等奖, 2010. 于冰,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3/4)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科研团队及前期工作介绍:
自2008年以来,本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一直从事InSAR理论与算法研究及相应软件研制。申请人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遥感应用研究团队曾先后选择汶川、玉树地震区域以及天津、上海和京沪高铁沿线地表形变区域,联合ENVISAT/ASAR、ALOS/ PALSAR、TerraSAR-X以及COSMOSKY-Med等卫星SAR系统结合外部地面观测数据开展多波段InSAR高精度形变监测的研究,各项研究成果及系统理论体系于本研究团队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基于现有研究,本研究团队已获得相关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获奖5项。
通过上述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团队积累了有关雷达干涉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解译的经验,并熟练掌握了各类InSAR数据处理软件(GAMMA、SARscape、Stamps、DORIS、ROI_PAC)的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发展了“网络化时序InSAR”的理论体系、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技术”、自主开发了基于时序InSAR的数据处理系统“PSI-SWJTU”;最重要的是,本研究团队在多波段InSAR数据融合、地面数据验证、三维立体建模、时域统计模型以及网络化的迭代回归解算方法等方面已做过大量前期研究,对该领域的关键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下面对近年来与本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归纳:
㈠ 在多视角空间交会建模与三维形变求解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对SB-SAR影像的成像几何及卫星平台的参考框架提出了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的空间建模方法和解算流程,并针对天津实验区的地铁与城市地表沉降进行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以及《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中,分别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SCI)以及EORSA201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论文集(EI)中,并在EORSA2012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荣获“优秀学生论文第二名”的荣誉。
㈡ 在PS网络模型优化与多级构网解算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针对高质量地面相干目标点高可靠性的特点提出了全局控制网构建与空间多级网络化拓展计算方法,并基于TerraSAR-X影像覆盖下的天津实验区周边区域进行实验分析。该模型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高相干地面目标点的控制网保证了全局的解算精度,有效避免了噪声和局部解缠误差对形变信息的损失。经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在大区域地表沉降信息提取的精度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全局精度高达±2.2mm。相关成果于申请人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
㈢ 在多尺度时域形变分析与建模方面,本研究团队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针对长时域的时序分析提出了多元模型的复合建模和迭代回归的求解方法,并基于天津实验区周边的自然地表、高层建筑与大型线状地物开展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 Time Series.》一文中,并在国际SCI期刊《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14年第2期发表。经同期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对复杂地表形变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沉降信息提取精度达到±2mm,这为高铁路基及周边沿线区域的整体沉降监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后来,本人于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又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香港船湾水库的大坝形变监测,通过TerraSAR-X的时序分析精确提取了由于库容的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坝体弹性变形;经香港水务署核实,该形变监测的精度在±2mm以内。
㈣ 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与应用拓展方面,本研究团现已购置意大利IDS公司的IBIS-L地基雷达系统。该系统的遥测距离在0.2~4 km,测量精度小于等于0.1mm,位移灵敏度在1mm以内,数据采样间隔小于5分钟,距离向分辨率优于0.75m,角度分辨率优于5mrad,可以实现对典型的动载荷瞬时形变和局部突变的高效监测。而且,IBIS-L地基雷达系统具有连续空间覆盖的特点,波束覆盖范围可达数平方公里,能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自动、实时的监测,机动性极强。但该设备体积较大,需要配置独立的电机供电。目前,课题组主要针对紫坪铺水库的大坝和已建成的高速铁路实验场地开展实验研究。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教学信息:
本科课程:
[1] 雷达干涉测量基础
[2] 数字高程模型
[3]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
硕士课程:
[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招生信息:
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硕士研究生
招生要求:
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
专业要求:
微波遥感和地学分析较为看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实现能力。因此,希望本专业的学生加强时序建模、小波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并着重提高算法编程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Basic Information
Dr. Rui ZHANG Lecturer
Maj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Remote Sensing and Ge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urriculum Vitae
Rui ZHANG obtained the M.Eng. degre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in 2008, and the Ph.D. degree in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12.
Dr. ZHANG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of 2013 to January of 2014,Dr. ZHANGwas invited as Post-Doctoral Fellowfo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Prof. Hui LIN at the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Direction
⑴ Ground-Based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⑵ Satillite-Based InSAR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⑶ Multiple Temporal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⑷ Microwave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Contact Address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pu Campu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Xipu Town, Pixian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611756.
Tel.: 86-**
Mobile: **182
Fax: 86-**
Email: zhangrui@swjtu.edu.cn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荣获奖励:
[1] “基于DInSAR雷达干涉测量的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优秀论文, 一等奖, 2010. 张瑞, 刘国祥, 贾洪果, 于冰. (1/4)
[2]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 第二届地球观测与遥感应用国际研讨会(EORSA 2012), 优秀学术论文, 第二名, 2012. 张瑞, 刘国祥, 于冰, 李涛, 贾洪果. (1/5)
[3] “高时空分辨率PS-InSAR建模与解算及其应用于天津市沉降监测”, 第一届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研讨会, 优秀学术论文, 2011.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于冰, 李涛, 李志林. (2/6)
[4]“CR-PS网络化雷达干涉及其应用于高铁沉降监测”,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青年优秀论文, 2012.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贾洪果. (3/4)
[5] “使用TerraSAR-X PS-InSAR测量城市地表沉降”,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优秀论文, 三等奖, 2010. 于冰,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3/4)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科研团队及前期工作介绍:
自2008年以来,本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一直从事InSAR理论与算法研究及相应软件研制。申请人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遥感应用研究团队曾先后选择汶川、玉树地震区域以及天津、上海和京沪高铁沿线地表形变区域,联合ENVISAT/ASAR、ALOS/ PALSAR、TerraSAR-X以及COSMOSKY-Med等卫星SAR系统结合外部地面观测数据开展多波段InSAR高精度形变监测的研究,各项研究成果及系统理论体系于本研究团队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基于现有研究,本研究团队已获得相关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获奖5项。
通过上述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团队积累了有关雷达干涉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解译的经验,并熟练掌握了各类InSAR数据处理软件(GAMMA、SARscape、Stamps、DORIS、ROI_PAC)的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发展了“网络化时序InSAR”的理论体系、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技术”、自主开发了基于时序InSAR的数据处理系统“PSI-SWJTU”;最重要的是,本研究团队在多波段InSAR数据融合、地面数据验证、三维立体建模、时域统计模型以及网络化的迭代回归解算方法等方面已做过大量前期研究,对该领域的关键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下面对近年来与本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归纳:
㈠ 在多视角空间交会建模与三维形变求解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对SB-SAR影像的成像几何及卫星平台的参考框架提出了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的空间建模方法和解算流程,并针对天津实验区的地铁与城市地表沉降进行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以及《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中,分别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SCI)以及EORSA201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论文集(EI)中,并在EORSA2012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荣获“优秀学生论文第二名”的荣誉。
㈡ 在PS网络模型优化与多级构网解算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针对高质量地面相干目标点高可靠性的特点提出了全局控制网构建与空间多级网络化拓展计算方法,并基于TerraSAR-X影像覆盖下的天津实验区周边区域进行实验分析。该模型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高相干地面目标点的控制网保证了全局的解算精度,有效避免了噪声和局部解缠误差对形变信息的损失。经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在大区域地表沉降信息提取的精度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全局精度高达±2.2mm。相关成果于申请人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
㈢ 在多尺度时域形变分析与建模方面,本研究团队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针对长时域的时序分析提出了多元模型的复合建模和迭代回归的求解方法,并基于天津实验区周边的自然地表、高层建筑与大型线状地物开展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 Time Series.》一文中,并在国际SCI期刊《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14年第2期发表。经同期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对复杂地表形变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沉降信息提取精度达到±2mm,这为高铁路基及周边沿线区域的整体沉降监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后来,本人于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又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香港船湾水库的大坝形变监测,通过TerraSAR-X的时序分析精确提取了由于库容的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坝体弹性变形;经香港水务署核实,该形变监测的精度在±2mm以内。
㈣ 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与应用拓展方面,本研究团现已购置意大利IDS公司的IBIS-L地基雷达系统。该系统的遥测距离在0.2~4 km,测量精度小于等于0.1mm,位移灵敏度在1mm以内,数据采样间隔小于5分钟,距离向分辨率优于0.75m,角度分辨率优于5mrad,可以实现对典型的动载荷瞬时形变和局部突变的高效监测。而且,IBIS-L地基雷达系统具有连续空间覆盖的特点,波束覆盖范围可达数平方公里,能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自动、实时的监测,机动性极强。但该设备体积较大,需要配置独立的电机供电。目前,课题组主要针对紫坪铺水库的大坝和已建成的高速铁路实验场地开展实验研究。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教学信息:
本科课程:
[1] 雷达干涉测量基础
[2] 数字高程模型
[3]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
硕士课程:
[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招生信息:
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硕士研究生
招生要求:
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
专业要求:
微波遥感和地学分析较为看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实现能力。因此,希望本专业的学生加强时序建模、小波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并着重提高算法编程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Basic Information
Dr. Rui ZHANG Lecturer
Maj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Remote Sensing and Ge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urriculum Vitae
Rui ZHANG obtained the M.Eng. degre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in 2008, and the Ph.D. degree in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12.
Dr. ZHANG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of 2013 to January of 2014,Dr. ZHANGwas invited as Post-Doctoral Fellowfo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Prof. Hui LIN at the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Direction
⑴ Ground-Based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⑵ Satillite-Based InSAR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⑶ Multiple Temporal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⑷ Microwave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Contact Address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pu Campu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Xipu Town, Pixian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611756.
Tel.: 86-**
Mobile: **182
Fax: 86-**
Email: zhangrui@swjtu.edu.cn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科研团队及前期工作介绍:
自2008年以来,本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一直从事InSAR理论与算法研究及相应软件研制。申请人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遥感应用研究团队曾先后选择汶川、玉树地震区域以及天津、上海和京沪高铁沿线地表形变区域,联合ENVISAT/ASAR、ALOS/ PALSAR、TerraSAR-X以及COSMOSKY-Med等卫星SAR系统结合外部地面观测数据开展多波段InSAR高精度形变监测的研究,各项研究成果及系统理论体系于本研究团队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基于现有研究,本研究团队已获得相关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获奖5项。
通过上述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团队积累了有关雷达干涉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解译的经验,并熟练掌握了各类InSAR数据处理软件(GAMMA、SARscape、Stamps、DORIS、ROI_PAC)的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发展了“网络化时序InSAR”的理论体系、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技术”、自主开发了基于时序InSAR的数据处理系统“PSI-SWJTU”;最重要的是,本研究团队在多波段InSAR数据融合、地面数据验证、三维立体建模、时域统计模型以及网络化的迭代回归解算方法等方面已做过大量前期研究,对该领域的关键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下面对近年来与本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归纳:
㈠ 在多视角空间交会建模与三维形变求解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对SB-SAR影像的成像几何及卫星平台的参考框架提出了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的空间建模方法和解算流程,并针对天津实验区的地铁与城市地表沉降进行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以及《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中,分别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SCI)以及EORSA201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论文集(EI)中,并在EORSA2012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荣获“优秀学生论文第二名”的荣誉。
㈡ 在PS网络模型优化与多级构网解算方面,本研究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针对高质量地面相干目标点高可靠性的特点提出了全局控制网构建与空间多级网络化拓展计算方法,并基于TerraSAR-X影像覆盖下的天津实验区周边区域进行实验分析。该模型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高相干地面目标点的控制网保证了全局的解算精度,有效避免了噪声和局部解缠误差对形变信息的损失。经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在大区域地表沉降信息提取的精度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全局精度高达±2.2mm。相关成果于申请人博士毕业论文《基于多级网络化的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与形变计算方法》中有详细记录。
㈢ 在多尺度时域形变分析与建模方面,本研究团队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针对长时域的时序分析提出了多元模型的复合建模和迭代回归的求解方法,并基于天津实验区周边的自然地表、高层建筑与大型线状地物开展实验论证,相关成果总结于《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 Time Series.》一文中,并在国际SCI期刊《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14年第2期发表。经同期地面水准数据验证,该模型对复杂地表形变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沉降信息提取精度达到±2mm,这为高铁路基及周边沿线区域的整体沉降监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后来,本人于201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又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香港船湾水库的大坝形变监测,通过TerraSAR-X的时序分析精确提取了由于库容的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坝体弹性变形;经香港水务署核实,该形变监测的精度在±2mm以内。
㈣ 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与应用拓展方面,本研究团现已购置意大利IDS公司的IBIS-L地基雷达系统。该系统的遥测距离在0.2~4 km,测量精度小于等于0.1mm,位移灵敏度在1mm以内,数据采样间隔小于5分钟,距离向分辨率优于0.75m,角度分辨率优于5mrad,可以实现对典型的动载荷瞬时形变和局部突变的高效监测。而且,IBIS-L地基雷达系统具有连续空间覆盖的特点,波束覆盖范围可达数平方公里,能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自动、实时的监测,机动性极强。但该设备体积较大,需要配置独立的电机供电。目前,课题组主要针对紫坪铺水库的大坝和已建成的高速铁路实验场地开展实验研究。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教学信息:
本科课程:
[1] 雷达干涉测量基础
[2] 数字高程模型
[3]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
硕士课程:
[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招生信息:
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硕士研究生
招生要求:
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
专业要求:
微波遥感和地学分析较为看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实现能力。因此,希望本专业的学生加强时序建模、小波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并着重提高算法编程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Basic Information
Dr. Rui ZHANG Lecturer
Maj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Remote Sensing and Ge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urriculum Vitae
Rui ZHANG obtained the M.Eng. degre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in 2008, and the Ph.D. degree in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12.
Dr. ZHANG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of 2013 to January of 2014,Dr. ZHANGwas invited as Post-Doctoral Fellowfo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Prof. Hui LIN at the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Direction
⑴ Ground-Based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⑵ Satillite-Based InSAR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⑶ Multiple Temporal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⑷ Microwave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Contact Address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pu Campu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Xipu Town, Pixian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611756.
Tel.: 86-**
Mobile: **182
Fax: 86-**
Email: zhangrui@swjtu.edu.cn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教学信息:
本科课程:
[1] 雷达干涉测量基础
[2] 数字高程模型
[3]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
硕士课程:
[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招生信息:
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硕士研究生
招生要求:
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
专业要求:
微波遥感和地学分析较为看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实现能力。因此,希望本专业的学生加强时序建模、小波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并着重提高算法编程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Basic Information
Dr. Rui ZHANG Lecturer
Maj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Remote Sensing and Ge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urriculum Vitae
Rui ZHANG obtained the M.Eng. degre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in 2008, and the Ph.D. degree in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12.
Dr. ZHANG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of 2013 to January of 2014,Dr. ZHANGwas invited as Post-Doctoral Fellowfo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Prof. Hui LIN at the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Direction
⑴ Ground-Based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⑵ Satillite-Based InSAR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⑶ Multiple Temporal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⑷ Microwave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Contact Address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pu Campu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Xipu Town, Pixian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611756.
Tel.: 86-**
Mobile: **182
Fax: 86-**
Email: zhangrui@swjtu.edu.cn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招生信息:
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硕士研究生
招生要求:
有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
专业要求:
微波遥感和地学分析较为看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实现能力。因此,希望本专业的学生加强时序建模、小波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并着重提高算法编程和软件开发的能力。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
登录 帮助 返回首页 交大主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成果 荣誉奖励 科研团队 课程教学 招生信息 English
Dr. Rui ZHANG Lecturer
Maj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Department: Remote Sensing and Ge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urriculum Vitae
Rui ZHANG obtained the M.Eng. degre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in 2008, and the Ph.D. degree in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12.
Dr. ZHANG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of 2013 to January of 2014,Dr. ZHANGwas invited as Post-Doctoral Fellowfo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Prof. Hui LIN at the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Direction
⑴ Ground-Based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⑵ Satillite-Based InSAR Error Propagation Analysis
⑶ Multiple Temporal InS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⑷ Microwave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Contact Address
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pu Campus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Xipu Town, Pixian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611756.
Tel.: 86-**
Mobile: **182
Fax: 86-**
Email: zhangrui@swjtu.edu.cn
Copyright ? 2011 http://inc.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