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城市发展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学研究所,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建筑科技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土木工程系,及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香港理工大学滕锦光教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熊峰教授担任论坛组委会主席。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急剧涌入城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亟需建立起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光华教育基金会主席尹衍梁博士的支持下,由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牵头,将光华基金会资助的1000万港币,用于未来10年内,海峡两岸三地五所高等院校在土木、环境相关领域组织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同济大学这五所大学是论坛的主体单位,共同探讨土木和环境学科在可持续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并挖掘有潜力的合作研究方向。

论坛开幕式于11月23日上午举行,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教授代表学校致辞。许唯临副校长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表现就是城市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海峡两岸三地的高校开展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学术和教育研讨,对推动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和产学研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表示,重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是四川大学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
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滕锦光教授在致辞中对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主办方及资助方表示感谢,他详述了论坛的由来,并回顾了自2013年起,在该基金的资助下已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第一届、第二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城市发展论坛、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夏令营、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访问学人计划等。
在大会报告与讨论中,来自台湾科技大学的陈希舜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滕锦光教授、清华大学的赵红蕊教授、台湾大学的骆尚廉教授、同济大学的黄雨教授、台湾大学的游景云教授分别做了报告。

分场报告会共有三场,主题分别为: “智慧城市与绿色建筑”, “可恢复城市与结构”,及 “资源循环与生态环境”。
24日下午,与会专家一行赴白鹭湾湿地公园就成都生态景观进行了实地考察。中博汇环保科技(四川)有限公司李勇总经理等与专家们进行了交流,并对白鹭湾湿地公园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第三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城市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学术上的一次盛宴,不仅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传播了智慧城市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意识,同时增进了海峡两岸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强了学科交叉融合,对探究新的研究方向、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论坛组委会安排,第四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城市发展论坛将于2016年在台湾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