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重点基地揭牌仪式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笃行楼(西五教)演播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重点基地承办,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支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乐黛云教授、四川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郝跃南、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罗仲平、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副校长晏世经教授等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几十位比较文学界知名学者,以及四川大学有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会上致辞。他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向莅临会议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向九位获得“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祝贺。谢和平校长指出,颁发“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奖励比较文学领域品德高尚、学术卓越的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人文社科的学科发展、对于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大意义。一直以来,四川大学高度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此次学校有幸举办 “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是学界及广大专家学者对川大人文科学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也是对川大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鞭策与信任。谢校长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促进专家学者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研究再上新台阶,在海内外产生更大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在致辞时表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前辈学者长期以来的艰辛探索。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将继续坚持以中国视角参与重构全球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以开放多元的理念推进跨文明对话与互补,努力使中国比较文学理论能够根植本土、对话西方、普惠他国。
研讨会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乐黛云教授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
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四川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郝跃南、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罗仲平、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书记刘久明教授等也先后致辞,共同表达了对“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的祝贺和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举办的美好祝愿。

随后,谢和平校长等与会领导为乐黛云教授、饶芃子教授、陈惇教授、孙景尧教授、严绍璗教授、谢天振教授、刘象愚教授、钱林森教授、孟华教授等九位学者颁发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终身成就奖”。

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黄兵主任与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重点基地主任曹顺庆教授共同为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重点基地揭牌。
据悉,在为期一天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21世纪思维方式转型对比较文学学科提出的新问题、比较文学变异学、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知识生产与比较诗学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