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启动的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首周告捷,热度宛如夏日持续升温。科学、医学、文史哲、艺术等国际课程全面展开,来自25个国家的50多位教授,带来了国际学科前沿信息,极大地开启了四川大学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无论任何专业,学生可以选修任何学科的课程,其中,培养人文修养的通识教育如艺术与文学等课程很受追捧。选课学生在开课前就在手机上收到了所选科目的时间地点,“串课”同学不仅学习到学科知识,更跨学科融汇人文知识,川大培养学生精英意识与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的目标再跨一个台阶。
人文学科: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引领潮流
国际课程周期间,人文课程非常丰富,人类学、艺术、哲学、文学和电影这些通识课程很受欢迎,学生爆满,有的教室还在后排加了座位。而教授们则是一身正装,西装领带,展示着对课程的严谨认真和重视。来自不同国家教授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理论框架大大打开了学生们的世界视野,人文素养成为此时校园中的一大潮流。
7月2日,西装革履的肯特州大学菲利普教授(Philip Wang)在江安基教楼讲授“全球人文探索旅游”,他的讲课十分激情,配合以全球著名旅游地精妙绝伦的照片和艺术经典的多媒体展示,整个课堂活色生香。身着正装的菲利普教授拿出挺古典的白手绢,一边擦着满头大汗,一边用英文讲解着纽约街头的生活气息,巴黎的小街,和土尔其的传统浴室,对此情景,大家报以会意一笑。
7月5日在江安校区第一教学楼,苏格兰舞蹈学院的朱利安教授(Julian Evans)讲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历史和发展”,教室里不时传来亨德尔、巴赫和莫扎特的经典音乐,甚至吸引了走廊上过往的学生驻足倾听。带着浓重英国口音的朱利安教授对乐曲的精彩部分加以点评,解释乐曲在舒缓、突然的激烈和变奏之中的旋律处理和其中情绪,他告诉同学们,音乐的纯粹和文明的回声总是交替,对人类存在来说音乐总是不可缺少的。据了解,古典音乐欣赏课程也是哈佛大学本科新生一年级课程必修课。
世界文学的教室中,年轻美丽的乔治城大学女教授帕翠西尔·维拉(Patricia Vieira)则带来了国外常见的教学方法,第一节课就请学生演示自己感兴趣的世界文学案例,第一组同学从个性角色、心理胜利法等用英文讲解和PPT演示了《阿Q正传》的解读,而后老师才予以指导。
乌拉尔联邦大学的德米特·斯特维斯基教授(Dmitry Strovsky)的《在现代政治传播中的媒体》则把俄罗斯媒体参与到政治中的渊源,传授给学生一种当代俄罗斯政治中媒体扮演的角色的基本框架。对于全球政治的理解。俄罗斯奥特利亚·色瑞拉教授提供了国际关系的关键理论和关键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建立起一种世界意识,理解在西方中心的现代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明的主要的历史背景,提供给学生一种在全球化视野中的当代国际政治的变化景观,和美国的外国政策战略。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的毛瑞·图瑞(Maureen Turim)教授的《电影中的女性》则展示了国际性别研究的理论方法,并提供了不同的的后结构主义方法,用心理学的、思想的、去结构的相关方面探索女性主义,给学生分析方法上的启迪。
科学:可持续能源及发展成最大看点
在科学方面,涉及社会及环境热点问题的科学前沿技术介绍成了这次国际课程周科学课程的一大看点。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已成大势所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分割的学科,谈论的话题涉及全球化,气候变化,能源和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规划等,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汇聚于社会热点问题。如哈佛大学贾德教授(Jade d’Alpoim Guedes)带来的《崩溃:气候与文明》、《养活全世界:关于人类应对自身基本生存所面临挑战的历史》课程等。
7月2日,在宽敞凉爽的水上报告厅,康尼逖克大学的理查德·帕里斯教授给同学们讲授了“21世纪的可持续能源”。他说,中国的污染并不是第一个,其他发达国家同样走过这一历程,伦敦和东京60年代的污染,甚至东京街头还出现了氧气机,实在受不了污浊空气的街头行人,会不时去吸上几口氧气再继续赶路。现在是21世纪,希望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避开污染的陷阱。目前,无污染的清洁可持续能源正在不断探索和寻找中,太阳能,风能潜力无穷,中国目前还只是开发了一小部分,还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理查德·帕里斯教授着重给大家讲解了一种新型的风能机的新设计,这种设计一改目前标准风能发电机的庞大体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能更有效地进行潜在能量的搜集。同时他也指出,目前可持续能源在价格、景观和导致飞鸟死亡等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引领同学探索未来能源的道路。这个课程将会在江安水上报告厅多次进行。
同样,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亚瑟·威廉姆斯教授也讲授了“未来的可持续能源”,他向学生们介绍了能源的趋势和制约包括资源、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介绍了当前的技术和发展模型,为学生提供分析比较可持续能源选择的发展知识和技巧。
7月3日,来自华盛顿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的丹尼尔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中美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成功案例。丹尼尔教授是个中国通,甚至熟知四川和成都的地理,时时提到都江堰和成都冲击平原,汉语也很流利,英文和中文随意转换,学生十分惊叹他的汉语水平,和他沟通也更加顺畅。教授剖析了美国西雅图市和普吉特海湾的城市发展实例,说明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应该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三个圆的交叉点上,如上海曾经有个地区在环境上、城市发展和经济上都做到了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它要求必须拥有多少资产才能入住、购物和享受公共设施,这样的发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他又从地球资源、地球能承载的人均面积说明地球给了我们什么,能够支撑什么,用生物足迹分析法,解释无限度的消耗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带来如北非大沙漠这样的灾难性后果,人们应遵守地球承载能力原则。发展城市是地区经济的引擎,农村则是城市的生态摇篮,有限制地发展城市是门复杂的科学,因此,城市规划法这个学科方兴未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工程:基因生物技术和云计算未来景象
工程类学科,基因与遗传方面的课程,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则很火热,7月2日,江安校区第一教学楼教室,教学“植物基因工程”的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张教授(Hong Zhang)也讲得打湿了半身衣服。但是上课则一点不含糊,不但讲解了植物基因工程的历史,特别聚焦于当今植物生物技术的策略,还介绍了基金修改组织研究在美国农业上的成功案例,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如何参与到植物基因工程的行动中去。
7月5日,查尔斯顿学院的迈可·迈卡斯(Mac McCarthy)为学生讲解了未来计算机的趋势和未来计算的景象。同时,他还为同学们讲解了所有云计算、虚拟计算的技术基础以及如何应用在电子商务和网上业务之中。
医学:医学伦理与医学人文成趋势
国际课程周还有一出人意料的现象,在各国教授们带来的医学课程中,医学技术性课程日渐减少,而医学伦理与医学人文的内容已占据了大半。如“现代职业伦理道德的坚守与提出”,“近视是一种文明病?”“新医改及全科医生制度相关政策解读”、“超越电影看艾滋病”、“从心脏外科发展看医生的素质要求”、“生物技术与重大疾病治疗”等,反映着越来越人本、越来越人文的医学专业趋势。
英国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罗莎·勒古(Rosa Legood)教授的《健康经济学》就介绍了目前一个非常流行的健康经济学概念。他讲解了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和经济学,探索在不同国家如何使用保健资金进入市场如何工作,并为医疗保健提供理论,寻找卫生保健干预成本效益的评估和有关医疗保健在决策时的重点。罗莎·勒古教授利用在中国,巴西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和自己研究的真实案例对以上理论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总之,学科越来越交叉、跨学科、整体化,科学越来越“软”,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要,学生们在这个国际课程周可谓大开眼界。在后续的两周里,这些课程仍将有序地进行,提供给川大学子盛大的前沿知识盛宴,开启学子们广阔的国际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