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暨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挂牌仪式在四川大学文科楼200会议室举行。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副校长李旭锋教授和来自英国的剑桥大学“康河计划”负责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和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ean)院士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教授夫妇出席了挂牌启动仪式。仪式由晏世经副校长主持。
仪式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代表四川大学聘任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为四川大学名誉教授,并与李旭锋副校长、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夫妇一起,为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和“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揭牌。自此,四川大学与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合作建设的数据库——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罗中枢常务副书记在讲话中表示,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的设立及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是川大不断谋求新的学术增长点、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和大师合作的一次尝试,是川大借各种研究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及机制体制创新的体现,也是四川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不仅需要川大校内不同学院、不同研究所、不同中心学者的积极参与,也希望能与相关兄弟单位进行多方面合作。
“康河计划-保护即将消失的世界”多媒体数据库,是由社会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创建的,以剑桥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共建的“无限数字空间”项目中的高端多媒体数据库和“流媒体项目”为基础,是剑桥大学众多顶级数据库之一。“无线数字空间”项目是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科研数据库项目。
引进国际经验,实现数据及时更新
四川大学对中国西南区域研究,尤其是喜马拉雅地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此次,川大与剑桥大学合作,将以剑桥大学作为海外数据采集枢纽,充分利用其国际性资源,挖掘、整理和载入散存于不同国家的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纪录片、图片等影像资料和历史档案资料;引进“无限数字空间”平台和剑桥大学30余年数字与在线数据库搭建技术与管理经验;引用与共享“康河计划”及其合作机构所藏有的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多媒体数字资源,借鉴国际学术界社会人类学调研方法与影视人类学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研究,实现数据库的即时更新。
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培养人才
据悉,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建设,计划整合传统的文档数据库,以及最新的静、动态影像数据库、3D数据库等内容,增加交互功能。该数据库涉及发展经济学、社会人类学、宗教、环境保护等多学科领域,其建设将会涉及计算机技术、历史学、人类学、影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与合作。该数据库建设不仅是一个跨领域合作以及多学科知识结合与运用的有益尝试,也是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的学术平台。
从今年开始,以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为主的相关专家将到四川大学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培训人才,四川大学也将以此平台为载体,输送教师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访学和合作交流,并推荐学生到剑桥大学学习。
促进文化传承,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
喜马拉雅地区是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康河计划”数据库建设者们和四川大学相关学者在喜马拉雅地区长期研究经历,拥有丰富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项目研究经验与实践发展经验。通过对这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喜马拉雅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有助于促进喜马拉雅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在文化旅游等产业方面的应用性发展。目前,该数据库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和示范运用项目已获得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立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