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博雅塔下,全国200多位高校的“引智者”们正在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他们要对过去10年高校引进国外智力的成果进行梳理,为高校国际化的下一个10年谋篇布局。
10年前,在高校国际化加速的进程中,一个推动中国高校智力引进的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以下简称引智分会)正式成立。10年间,作为推动中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引智分会引进了灿若星河的专家学者,引来了国际前沿的知识成果,推动了中国高校在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平台:涵盖高校国际交流方方面面
用50年时间为学校引进“洋先生”的北大教师过祖贤,感受最深的还是最近10年:“国外专家来华,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影响力,都前所未有。”现在,仅在北大任教或短期讲学的外籍人士每年就超过7000人次。
过祖贤回忆,本世纪初,通过对外交流加速提升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引进国外人才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外事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很少,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的平台迫在眉睫。有了这样的想法,过祖贤就在清华、复旦等高校间穿梭联络,与众高校达成一致。
经过3年筹备,2003年11月底,250多所高校的代表云集北京,中国高教学会引智分会应运而生。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回忆:“每年我们都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将高质量的智力引进国内,并且将引进的智力发挥到极致。”
北大副校长李岩松经历了引智分会从萌动到成长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引智分会对于大学国际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不仅推动了高校的对外交流,而且还通过网络形成了东部学校带动西部学校的格局。他说,引智分会的工作内容随着大学实力、国际资源等方面的条件改善而不断调整,“我们的视野涵盖了国际交流的方方面面”。
过祖贤表示,引智分会更重要的是对高校国际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研究课题涉及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与大学合作交流等。
据统计,2011年,来华工作的境外专家有52.9万人次,一半以上的专家被引入高校。主管引智工作的国家外国专家局这样评价引智分会:“在资源分享、推动合作等各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已成为专门从事高等教育引智研究具有相当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引智:从“锦上添花”到不可替代
在四川大学校园里,高端外籍教师有很多“粉丝”。日本东京大学一级建筑师藤井明教授等知名专家的课堂里,总是挤满了师生。川大长期外教每年达到100人,短期外教每年达到2000余人,2012年短期专家突破3000人。
晏世经说,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点是教师队伍的国际化。1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成为川大国际化的一条主线,通过引进学校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所需的国外智力,推动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2010年,川大率先启动“高端外籍教师引进计划”,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校讲学。川大的目标是:未来5年内,外籍教师占比超过10%。
川大的10年,只是全国高校引进国外智力的缩影——10年间,武汉大学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5605人,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走上武大讲台;中山大学长期聘请的外国专家从2004年的40人增长到2012年的139人……
国家外国专家局将高校引智10年间的变化概括为:引智从“锦上添花”变为高校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力量,在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1年来华参与高等教育的专家约2.6万人次,2011年上升为14.7万人次;引进的外国文教专家水平明显提高,以部属高校为例,2013年104所部属高校共聘请外国文教专家3.9万余人次,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占0.3%、院士占2%。
同时,引智工作也从单一的引进专家转变为更大范围的合作办学。川大与美国加州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并与国外众多高校共建学院;中山大学与法国5所工程师学校合作建设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培养国际一流的核电、核能安全及相关产业的高级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筹建了联合学院。
启示:“引进一棵树,成就一片林”
引进国外智力,不仅要引来一批名师,更重要的是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北大工学院书写了“引进一棵树,成就一片林”的传奇。2005年,北大重建工学院,从美国引进陈十一、张东晓等数位知名教授。如今,学院的教师几乎清一色从国外回来,110多位教师中有院士5人、****11人、青年****5人、****16人,在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树颇丰,被称为“北大工学院现象”。2010年,在多家专业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工学院居国内工学院第二位。院长张东晓总结,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招聘、严格选拔”制度,使北大工学院成为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北大工学院现象”昭示:引进国外智力,能引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高校重点、优势学科,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了包括4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8位海外人才,建设“脑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成为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人类心理发展与学习为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云南大学,学校引进的加拿大籍“****”专家吕正红教授发明了首款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引进吕正红后,云南大学成功申报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筹建了光电子实验室。
这几年,我国高校通过国家“外专****”“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等,引进了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引智推动了产、学、研有机融合,促进了量子通信、未来互联网、新型抗生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2/02/nw.D110000gmrb_20131202_4-0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