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凌晨,83岁的四川大学华西医药学院陆彬教授安然离世。让人动容的是,在弥留之际,她依然牵挂着药剂学人才的培养。节俭一生的陆彬教授,却在逝世前夕拿出六万元积蓄,设立了四川大学“陆彬桃李药剂学奖学金”。(见本报9月28日报道)
著书立论,育人成才
陆彬在年底曾与丈夫杨秀芩教授有过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关乎她的两个心愿。
第一个心愿与一本教材有关。教材的名字叫做《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这是陆彬主编的第一本专著,199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版。2004年,该书被教育部正式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在药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陆彬担任了该书第二版的主编。在近半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她笔耕不辍,除《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之外,还主编有《药剂学》、《药剂学实验》等本科教材,并参编了国内外多本药学教材,为药学教材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就在陆彬患病手术后不久,人民卫生出版社再次找上了她,希望她能继续主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第三版。当时陆老师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因此她并没有马上答应。思索良久,她和曾经的博士生尹宗宁进行了一番谈话,最终决定接下第三版的主编任务,同时推荐尹宗宁作为这本书的副主编。
当时她的想法是,她一旦推掉,出版社肯定会去找其他学校编这本书。”如今已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尹宗宁回忆道,“因为是华西培养了她,她就希望这本书的主编能够继续由华西的老师来担任,也希望通过这次编写最后一次为华西做贡献。”
今年7月中旬,陆彬带病开始了编书工作。她通过电子邮件与各编委进行沟通,包括各章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工作所需要交流的一些内容,所有的邮件她都一一亲自处理。直到8月21日,陆彬因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才改由尹宗宁代替她与各编委联系。但病床上的陆彬仍会就尹宗宁带来的重要内容一一给出修改意见。陆彬的病情一直在恶化,9月10日,医院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基本无法开口的陆彬嘱托尹宗宁:“书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陆彬的第二个心愿是培养人才,尤其是药学人才的培养。
“她好早就有这个心愿,她想了各种形式各种方法,怎样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后来她觉得用奖学金这种方式是最能激励人的。”谈及母亲的捐赠行为,陆彬的女儿杨红是这么解释的。
今年7月,陆彬找到她曾经的硕士生、目前在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担任教授的贺英菊老师,共同商量设立药学奖学金的事情,并把关于奖学金资金筹集的具体事务拜托给贺老师。一开始,陆彬提出要出资十万元,当时她已经身患重病,她的学生知道后纷纷劝她少捐一点。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陆彬最终决定出资六万元在川大设立“陆彬桃李药剂学奖学金”,用以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药剂学。
据杨秀芩回忆,原计划是在陆彬的生日——11月23日正式成立这个奖学金的。然而,8月21日,她的病情突然失去控制,入院治疗后病情逐渐恶化,开始出现肺部感染、明显水肿等症状。
“不能再等了!”杨秀芩当机立断说道。于是,9月20日, “陆彬桃李药剂学奖学金”正式公开募捐,并成功在三天之内募集到超过20万元资金,“总算是圆了陆老师的心愿!”陆彬的丈夫杨秀芩老师颇感欣慰地说。
心系药学,研精竭虑
毕业于山东医学院药学专科的陆彬,195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5年经全国院系调整到四川医学院药学系,从此,与药剂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陆彬的女儿杨红的记忆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去认真地搞科研,除了她的母亲。白天要上课,而且学校教研室都给学生做实验了,她就下班了自己跑到药厂里去做科研,有时候一做就是到深夜。
“妈妈每次去厂里回来都非常累,而且第二天还有课,她还得备课,那段时间真的很苦,但是她都咬着牙坚持着。”
在丈夫杨秀芩的眼里,陆彬是一个悟性非常高的人,尤其是在她所热爱的药剂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后期,陆彬的目光开始集中在药剂学的新兴领域——药物微囊化上。从此,她就紧紧抓住“微囊化”,申请科研基金,带领着她的研究生们开始了避孕药微囊化、抗肿瘤药微囊化等一个又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成为国内微囊化技术研究的前驱者。1982年,陆彬成功研究出畅销的避孕药针剂,获得四川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
杨秀芩回忆起妻子 “工作狂”状态,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段时间她在药厂里突击一个任务,是关于胰岛素产品的出口的问题,她没日没夜在厂里配试剂、理规程,每天都很晚才回来。我就抱着两三岁的孩子在路口等妈妈,就教孩子唱:‘我们的妈妈爱厂如家,我们的妈妈爱厂如家’。”说着说着,杨秀芩就呵呵笑了起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陆彬老师从1952年走上教师岗位开始,到2003年离休,已在杏坛执鞭逾50年,在此期间,先后培养了15名硕士生和10名博士生。
“她对学生的要求在工作上是非常的严格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一个非常tough的老师,”谈及恩师,尹宗宁老师充满感激和敬意,“但是我们的所有的师兄师弟跟她的感情都非常好,她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应该讲,在研究生导师中是没得挑剔的。”
陆老师不仅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对自己的教书育人的事业也是容不得一丝马虎。陆老师家里有一张靠背椅子,两边有扶手。每天晚上,陆老师就是坐在这张椅子上熬夜备课。“她坐在靠背椅子前二分之一,我们的小儿子就在她背后那二分之一的椅子上自己玩,玩困了靠在她背上就睡着了。” 杨秀芩老师回忆说。
严师出高徒,陆老师的学生如今大都已成为药学界的杰出人才,不少学生更是像陆老师一样走上了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讲堂,为培养下一代药学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陆冰教授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三尺讲台,留在了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史上,甚至在逝世前都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关心着川大,关心着药学。这样的陆彬教授,值得每个川大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