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名字在我国物理学界无人不知;他的研究走在时代的前沿,在多个领域均属首创;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其中五人是中科院院士;他的一生丰实饱满,将生命的光热发挥到了极致。他就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学家,四川大学终身教授芶清泉先生。
一生醉心于物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95岁高龄依旧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直到去世的前一刻还在病榻前嘱托女儿要完成他的论文。这是一代物理学大师芶清泉一生最朴实的写照。
“芶老师在科学上有自己独创的见解,敢于坚持真理;他视科研工作为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回忆起恩师,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研究所前所长杨向东教授充满感慨。这位跟随了芶清泉整整30年的学生兼工作伙伴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芶老师为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人造金刚石产业的进步贡献了最珍贵和最美好的年华,必将永远载入我国科学发展史册。”
创多个第一的学术领军人
芶清泉是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建设的创始人及高压物理与合成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在70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他创下了数个国内、国际第一。
第一个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物理研究所,第一个创建了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第一个创建了四川大学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第一个创建了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第一个创办《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高压物理学报》,在国际上第一个写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冷核聚变机理……1998年,芶清泉被四川省认定为首批学术带头人。
和老友钱学森一起做研究
“芶先生和钱学森的关系非常密切。”杨向东介绍道,“很早钱先生就指导芶先生工作,希望我们原子分子物理在国防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芶清泉与钱学森的相识可以追溯到1963年。在当年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上,钱学森询问谁在做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有人推荐了芶清泉,钱学森便在会议期间找到他谈了半天。当时,芶清泉深入参与研究了与“两弹一星”工程等有关的高温气体、高压气体和高压固体技术,并向钱学森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与分子物理工程技术。
1966年2月3日,“首届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学学术座谈会” (简称“6623会议“)在北京召开。“钱学森对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视的。”杨向东回忆说,“钱先生亲自接待芶先生,安排他来主持会议。”在当年的大会上,钱学森曾力排众议对芶清泉的科研方法和成果表示支持。在“6623会议”后,由芶清泉主持的科研工作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科学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性成果。
钱学森还经常与芶清泉通信,交流科研心得。2009年,钱学森先生去世,时年93岁的芶清泉曾亲笔写信吊唁。
桃李满天下 五人成院士
“我们站在那儿,芶先生讲起来滔滔不绝,永远没有讲完的时候,一直讲到中午吃饭,他保姆说‘芶老师,吃饭了’才能结束。所以我们一般都十一点过快到十二点才敢去找芶老师,我们不敢早去,早去了一上午就根本出不来了。”芶清泉讲起课来专注的程度让杨向东教授至今记忆犹新。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芶清泉不仅是一个学科的创始人,更是一位教学名师。在近七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他主讲过普通物理、力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固体理论基础、金属电子论等课程,还编著了《原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简明教程》等影响了一代物理学子的教材。在芶清泉亲自指导的学生当中,有五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在芶清泉90岁生日时曾留下了这样的评价:“芶清泉教授是一位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家,又深入到与‘两弹一星’工程有关的高温气体、高压气体和高压固体等技术之中,参与钱学森先生发展和推广物理力学的工作,为发展我国有关的高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位像钱学森先生那样,文武全才的科学家,他们既懂得基础理论,擅长数学演算,又能深入到具体的高技术科学的实践中去。像他们这样文武全才的科学家,实在是太少了。”
晚年再创业 高龄不退休
“芶先生到四川大学工作,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六十五岁,对于许多人早已是退休和安度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了。可是芶先生却不畏艰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作为1981年跟随芶清泉从吉林大学来到成都科技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的助手,杨向东见证了芶先生在川大30年的辉煌成就。芶清泉首先创建了应用物理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为川大应用物理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于1984年创建了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
由于当时系和所里的大部分老师以前都是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比较缺乏科学研究的经验,芶清泉指出:“必须首先建立科研基地,才能锻炼老师,培养研究生;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从而发展原子分子物理学科。”在芶清泉的亲自倡导和带领下,四川大学先后建立了超硬材料实验室、二级轻气炮动高压实验室、高温激波管实验室及高温光谱、静高压等实验室,为西南地区原子分子物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晚年的芶清泉始终退而不休,一直工作到95岁。2011年6月27日,芶清泉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在病榻上,“他安排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和芶清泉论文集续集。”杨向东说,“芶老师没有任何爱好,就是做科研,所以他一直到去世头脑都特别清楚,演算、做公式、写文章,头脑特别清楚。”“他93岁的时候自己还做学术报告。”
90多岁高龄的芶清泉对于科研的热情丝毫没有退减。他曾说,“动脑子可以让我的生命延续得更久一点。”而这种动脑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