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衔:经济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席,1998年来校任教,主要教授本科课程《<资本论>选读》、《经济理论前沿》、《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政治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导论》等专著多部。
他的岗位是教学,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又是经济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校工会委员、国内三个一级学会的常务理事。在他的心目中,本科教育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认真上好每一门课,他对教学的理解是“给学生一个知识系统”。因此,在他看来,把课上好并不容易,需要对教材背后的东西和学科的最新进展作出思考和研究。
教学有方 洞悉课堂
2015年,张衔老师迎来了自己的甲子岁月,教书生涯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三十余载。半生为师,他一直把“给学生一个知识系统”作为教学目标;执教多年,每节课收效好坏,无不洞悉。他说:“课堂气氛,是检验授课效果的最好方式。”
为了给学生一个知识系统,实现教学相长,他把科研与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复杂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即使讲授的是最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听后也觉得是有深度的。“深度不是去讲一些超出本科教学要求的科研成果,是简单的问题也能感受到是经过了反复地思考的。”张衔老师说道。在多年教学中,他坚持对教材背后的东西和学科的新进展做思考和研究,适时更新教学方案。
在授课中,虽然偶尔也会不间歇地一连上三节课,严密的逻辑、紧凑的分析常常让他停不下来,而学生们也坐得住。他说:“最好的互动是学生跟着你的课程走。”无需去追问授课效果,看课堂情绪和气氛就一目了然。这样细致的洞察力需要的是融进课堂后的那份认真。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会细心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举动,在不经意间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学生,把授课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
他非常重视学生对他的评教,把这看做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也是他从不懈怠的动力。
经久思考 力求尽善
用他自己的话说“做科研只是想把事情弄清楚。”以这种淡定的心态,他可以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可以为了数据花费近10年的时间成就一篇学术论文。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科研成效,尽通其意,方可放下,这是张衔老师对待做学问的态度。
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时间成了大问题。他的选择是放弃一些休息时间。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接受采访的前夜,张衔老师批阅本科生的试卷直至凌晨三点多,白天又是一整天的会议,直到会议结束才接受了这次采访。这学期他共给本科生开设了三门课程,厚厚的试卷仍在他左手边等待着他做最后的整理。当记者抛出疑问,“研究生助教不是可以从旁协助吗?”他这样回答:“很多题目的评分研究生助教并不能完全胜任,而且我主要是希望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去读书。”
采访中,张衔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清浅,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有和记者的絮絮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