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益平: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光电科学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专业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三维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师从曹老师,我们是最幸福的学生。”电子信息学院的马美雪同学不无动容地说。课上,他呕心沥血,倾囊相授;课下,他视学生为己出,悉心照顾;实验室中,奋战一线,耐心指导。这便是同学们眼中最为真实的曹益平老师。
“当仁不让于师”——培养学生质疑权威之精神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有疑问向老师直接提出,老师也要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学生,不必唯我独尊——这是对《论语》中“当仁不让于师”的解释。而在今天,作为光学专家的曹益平却将此付诸于实践。在十数年的教学中,曹益平老师摸索出一套“反问法”,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会这样,真的是这样吗?”他曾不不厌其烦地对同学们说:“要有质疑的精神,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当作毫无漏洞的既定事实。”他甚至会在PPT里有意留下一些不易发觉的漏洞,看学生能否发现,而此时的曹益平最喜欢听到同学们发出“曹老师,您这里似乎有问题”的呼声。
曹益平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学以致用,挖掘到知识的真谛。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他总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勤思辨、多提问,培养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精神。“如果学生们能汲尽我的学识,我也就欣慰了。”曹益平老师感慨道。
亦师亦友——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课上的曹益平几尽其能倾囊相授,课下他也会“放下身段”,主动同学生交流,询问同学们是否有未解的问题或独特见解。曹益平老师说:“有时一些闪光点就是在这种互动中迸发出来,而这对我本身也是一种提高。”作为朋友的曹老师更是不辞辛劳,在同学们的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上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构筑人生蓝图。而一向竭尽心力的曹益平老师在实验室里更是典型的“拼命三郎”,有同学说:“曹老师在科研中废寝忘食,往往过了用餐时间还战斗在工作岗位,作为学生在敬佩的同时心中也会隐隐作痛。”
现任职于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的何卫国是曹益平老师口中的得意门生。谈起何卫国,曹老师脸上总会泛起欣慰的笑容,他说:“当年我一有空,他就来找我,很快就把我的经验给讨教完了。毕业前夕,他独立地完成了三项科研课题,克服了硬件开发、软件编写、外壳设计等一系列难题。如果每个同学都像他一样, 我便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温而厉,恭而安——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科研,曹益平严谨认真;对同学,他温如慈父。生活中的曹益平老师并没有因为离开讲台和实验室便疏远学生。他总是平易近人地与学生为友。他们曾驻足幸福梅林,游览东篱菊园,吟赏荷塘月色,在那里留下了欢声笑语。乒乓球台、羽毛球场也见证过他们运动着的身姿。那时的他们不分师生,唯有情谊。在曹老师那里,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学识,更是一份难舍的师生情,它深入骨髓,沁入心神。
有这么一位老师,他上下求索,研未竟之域,育国之栋梁,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学,其精神、风骨令人敬佩。愿他在未竟的路上,有愈多的人追随,在奔向学术殿堂的途中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