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0日,“圣华曦”奖学金、奖教金表彰会在望江校区举行,来自化工学院与华西药学院的18名同学获得了本年度“圣华曦”奖学金,其中化工学院2011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吕薛获得了特等奖。
连续两年专业第一,平均分92.09,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尽管已收到上海交通大学免试攻读药剂学研究生的通知,即将进入大四的吕薛还是选择在这个暑假继续参加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等研究所和高校举办的保研夏令营,“我想多去别的学校看看,这样将来自己做的决定才不后悔。”吕薛说。
烟台、成都、上海 不一样的风景
从小在海边城市烟台海阳长大的吕薛,对大海一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都会到海边走一走,“站在海浪前看波涛汹涌的大海心里一下就会平静了。”
2011年,吕薛来到川大,从中学起就对化学非常感兴趣的她,选择了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中国的医药行业相比国外较落后,需要我们这些新鲜血液,未来我希望能从事分子靶向制剂的研究,包括肿瘤靶向药物。”吕薛告诉我们。
从烟台到成都要坐38个小时的火车,读大学前吕薛从来没出过这么远的门。由于离家太远,很多假期她只能独自呆在学校。虽然每次接到妈妈电话都会说自己过得挺好的,但有时候也会觉得特别孤独,“实在忍不住我就去白石桥那边一个人逛逛,偷偷掉眼泪……”
今年4月,吕薛第一次来到上海,参加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中国春季年会,这次上海之行,似乎让她成长了不少。她在日志里写道,“上海是一座奇怪的城市,没有成都市区整齐划一的繁华,这里的市井小巷与摩天大楼就这样和谐又对立的存在,有些突兀,却让人觉得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生活,一切繁华最后都要归于柴米油盐的平静。”
学习中成长 医药行业的新鲜血液
去年,吕薛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2013年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之小发明项目“一种基于植物源天然抗菌成分的食品抗菌剂的研发”的研究工作。在这项研究中,她试图提取生姜和大蒜中的姜黄素及蒜黄素,筛选合适溶剂及辅剂进行分散成型,并进行抗菌效果测试,以期得到抗菌效果良好、成本低廉、安全实用的新型复方植物源天然抗菌剂。研究中,她不仅掌握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与精制的一般方法以及基本的活性测试方法,还熟练掌握了离心机、旋转蒸发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等实验仪器的操作。
在进行研究前,她并没有太多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经历。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从去年上半年起,吕薛就不断和指导老师针对研究方案进行讨论。从查找文献进行立项、工艺条件的确定到真正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吕薛和同伴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不仅是填补学术空白的过程,也让她意识到科研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吕薛很喜欢美国作家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虽然大三的吕薛现在从事的研究和“学术大牛们”相比还稍显稚嫩,但从什么都不懂到一点点积累、不断摸索和学习,吕薛一直在朝着她的梦想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