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在开播之前就受到极大关注,而开播后更引发全民观影潮。注入更多人文气息的《舌尖2》,被称为“边流口水边感动”的纪录片精品。而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第五集《相逢》的导演是我校2000级哲学系毕业生陈硕。在《相逢》中,陈硕用自己对食物独特的理解讲述了数个小故事,串联起不同时代背景下食物与食物、人与食物以及人与人的“相逢”。
《舌尖2》是如何拍摄的?《相逢》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在川大的哲学学习背景对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校报记者联系到了导演陈硕,由他为你解读“舌尖”上的故事。
5月16日,《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相逢”播出。陈硕和他的团队一年半的努力“端上了桌”。一年半前,当总导演陈晓卿摆出八个选题时,陈硕选择了在大众看来有些抽象的“相逢”,他说“这个选题有无限的可能。”
选材,
“没有限制就要自己去制造限制”
开拍前,仅寻觅符合主题的美食,陈硕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中国”地域辽阔,“舌尖上的中国”幅及更广,但《舌尖2》在发挥空间上并未给导演过多限制。为了讲好这场人与食物的相逢,陈硕必须自己“制造一些限制”。
在《相逢》的成片里,火锅店老板张平炒料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传统的底料加工方式,让不同产地的原料相会在一口锅中。面对“开遍整个山城的火锅店”,选择张平家,陈硕依靠的是自己对火锅的理解:“我觉得火锅就应该开在居民楼附近,邻居下个楼、拐个弯儿就能吃到。张平那家店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在陈硕看来,重庆火锅蕴含着各种辛辣原料的味觉刺激, “江湖”气息浓厚。
然而全国火锅有若干种形式,大家围坐锅前,情感表达都是直接而热烈的。其实调研时,陈硕对汕头的牛肉火锅情有独钟:“汕头人对牛肉的切割方式与西方完全不同,蘸沙茶酱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相逢’”。时间追溯到华人下南洋时,南洋人用沙嗲作烧烤酱料,潮汕人将沙嗲带回家乡加工、改良,最终成就味美、实用的沙茶酱。“但更多要从主题出发,”陈硕认为不应完全以个人喜好选择,斟酌后,他觉得重庆火锅更适合表现主题,并以一个完整小店故事的形式呈现在《相逢》里,而只为汕头牛肉火锅保留了几个镜头。
取舍美食,“限制”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相逢》在成片时删去了数个小时的内容,许多完整故事只能以彩蛋的形式在网络视频里呈现。陈硕承认这种取舍“很痛苦”,但同时认为最终呈现在《相逢》里的故事,是“合适而准确的”。
烹制,
“用美食表现个人在大时代里的应对”
如何通过人与人、人与食物、食物与食物的交流来展示相逢?陈硕给片子定了一个基调:“我想通过美食切入到整个中国历史的脉络,做一些点状的阐释,同时又能够提炼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相逢》从一种野生美食——张家口口蘑讲起,经过宋朝都城开封的鲤鱼焙面,走进西北大开发时的新疆大盘鸡……陈硕在叙事里埋下了一条时间线,同时在空间上也从中原往外散发,最终形成“中国的全局概念”。
在这样的概念下,《相逢》剧组从北到南、由西到东,寻找着美食在历史里的印记,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细节。在《相逢》的片尾,陈硕回到自己的老家象山,见证一位象山老人与台湾亲友的久别重逢。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下聚散离合,最终相逢在一顿团圆饭里,这个故事被网友评价为“暖意十足又感慨颇多”。眷村牛肉面的场景是同一阶段拍摄的,团队在台北与宜兰间来回奔波,为了抓住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剧组常“蹲守”在店里。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在张平火锅店调研时,张平对陈硕说,自己以前缺帮手,都是一个人炒料,一直炒到天亮。于是片中还原了这出“独角戏”,那天陈硕和团队跟着张平拍了一个通宵。“真是从深夜一直到天亮。中途去了一趟火锅市场,因为火锅市场是深夜两点钟才开门的。”
在后期制作阶段,《相逢》60%以上的解说词来自陈硕,他以独特的视角为观众讲述自己对每道美食的体会。陈硕坦言不同故事间的衔接很难,“要把握整体的节奏,又要让观众明白导演对“相逢”的理解”。经过“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和美食顾问沈宏非的帮忙,陈硕将片中部分过于写实而显得干涩的部分进行修改,完成了一个个朴实故事与它们之间诗意的串联,最终呈现给观众。
上桌,
“片子归片子,人归人”
《相逢》播出后,网络上热议不断。与其他分集一样,片中所荐美食受到热捧,但更多观众表示,在这一集中能更深刻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故事。特别是那道回望“青春之歌”的新疆大盘鸡和时代造就隔海而望的壳菜,几乎从食物升华成为群体记忆。同时,片中的台词“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也成为网友的引用热点。不过陈硕对网友评论却看得很淡,尤其是对《舌尖2》的部分质疑之声并不太在意。他说,“片子归片子,人归人。作为创作者,我们是尽到努力了;至于片子,就留给观众去评说”。
随着《舌尖2》的走红,陈硕作为导演之一,他更多的资料也被发掘出来:川大哲学系毕业、法国学电影、经营一间影视制作公司……但经过一年半走南闯北的拍摄,陈硕现在想的是“回归”,“毕竟除了工作,还有生活”。
接下来,陈硕希望拍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依旧会坚持“个人在不同时代下的命运”为创作主题,“我喜欢把人放在一个大的环境里去理解。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必然被这个时空所影响,而他们作为个体做出的选择和由此引发的命运走向都会在这个时空中显现出来。”《舌尖2》对陈硕的来说已告一段落,他期待着未来能在电影里与自己的创作兴趣再度“相逢”。

对话陈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你会选择拍《相逢》这一集?
陈硕(以下简称“陈”):就是我自己个人的爱好。《相逢》这一集感觉很有多可能性,美食和人的故事上感觉有很多可以排列组合。我可以从里面去找很多点,再看看哪个点需要从哪个角度去挖。我在选择上当时是很痛苦的。
记:拍摄前您吃了多少美食?
陈:调研的时候自己都会尝一尝,因为也得有个直观的感受。你觉得这个好,本身也爱吃的话也会有兴趣去了解。在调研之前我在家做了功课,看了一些书,咨询了许多人。
记:调研中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陈:我比较喜欢汕头的牛肉火锅。火锅我很喜欢,因为我在四川读书,过去经常吃。我家乡象山那边是吃海鲜,汕头的牛肉火锅把肉的原味做得很好,去调研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好吃。
记:很多人质疑和《舌尖1》相比,《舌尖2》人文气息更浓厚了,甚至有些煽情,您怎么看?
陈:每一集总要跟着它的主题走。有些不好表达,每个导演有他的想法,但是如果观众过于不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去恶意攻击或者谩骂,这是我不喜欢的。就我个人而言,观众喜欢我的片子我很高兴,但是对其他一些导演说不好听的话,我内心
觉得挺别扭的。一直都在说片子归片子,人归人,因为大家都很努力,片子不如人意只能说我们能力不够,但不应该攻击嘲讽。换个角度来说我们毕竟是做一个片子,对一样东西负责。
记:谈谈《相逢》的团队?
陈:团队只有5个人。导演、副导演、摄影师、摄影助理,加一个录音师。后来拍得太累了,就申请多加了一个,共6个人。调研的时候大部分是我自己去,其他组员是后来拍摄的时候才加入的。真到拍的时候也没什么心思吃了。
记:川大校园微电影很流行,作为纪录片导演,对做微电影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陈:我本身也拍微电影。它就是短片,是因为商业化把它换个概念而已。做商业短片主要是满足客户,然后才是表达。但如果是个人作品,学生时代我觉得大胆去做是最好的,做得越不一样越好。因为你在年轻的时候不多做一些尝试,以后的创作
空间其实是很有限的,也不知道创作的空间能拓展到什么程度。我自己在拍短片时也是很实验性的,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表达,不是那么简单。戈达尔说过,镜头语言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反映你的思想。我觉得学校应该有更好的氛围去支持学生有
多元化的发展。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而老师更应该成为社会和学生间的一道屏障。
记:在川大学习哲学对现在的创作有没有影响?
陈:一直都会有。其实我没有好好学过哲学,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这个东西就是自我选择,相对来说能看到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粗浅的就是看到它在笑、在哭,被很感性化的东西所感动。我觉得这是不够的,我想知道它为什么笑为什么哭,或者为什么谈到了“两难”,是什么造成的。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深一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