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 阎钢教授荣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称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于2013年12月启动。经过学校推荐、教育部资格审查、学生网络投票、专家推荐、综合选优、结果公示等程序,教育部最终评选出“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10名、“年度影响力人物”29名、“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59名。
获奖,对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阎钢教授来说,已不算稀奇之事。从教30多年来,他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四川大学教学名师”、“四川大学十大师德奖”等荣誉。近日,当又一个关于教学的荣誉榜单上闪耀着他的名字时,他却表示“有些诧异”。
5月5日,由教育部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四川大学阎钢教授从全国最优秀的174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前十,荣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坚守三十二载,“豆芽”学科变身精品
阎钢是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川大教书。当时正值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普及思想道德课程的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未成形,各个高校都在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做着准备。
作为改革开放后参加工作的第一批大学生党员,阎钢被学校领导看中,“当时的党委书记找我谈话,希望我可以参加学校即将组建的政治思想理论教研室。”其实,阎钢当时已有其他工作安排,但作为一名党员,他选择了接受组织的安排,转身便投入到这门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建设和发展的新兴学科中。
这门课程在上世纪80、90年代并不被人们看好,被称为“豆芽菜”学科,尤其经过10年“文革”的极“左”冲击,课程的声誉遭到破坏,职业认同感落到历史低点。但是,在面对其他工作机会时,阎钢从未选择离开或放弃。
“我和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可以算是‘先结婚后恋爱吧’,”阎钢教授爽朗地笑起来,“我很喜欢教学,而政治思想理论课虽然最初是一片处女地,被人称为‘豆芽’学科,但我的性格就是既然决定要做,就要做好,做一辈子。”阎钢一直坚信,这片未经耕种的土地,只需精耕细作,便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经过一年筹备,1983年,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正式在各个学院试点开设。“那时候课程的名字叫做‘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成‘思想品德修养’,05年以后发展成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阎钢介绍道。
三十二年,阎钢一直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第一线,带领团队不断改革和发展课程。经过努力,2012年,阎钢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实现了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入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零的突破。2013年,阎钢作为主要负责人与多所院校合作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创新模式”的探索,其成果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呕心课堂教学,“他是一个幽默的老师”
听过阎钢讲课的人都能感受到:原来,一门理论课也可以如此生动而有趣。在视频公开课《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中,阎钢选取了“最牛毕业生”、“最牛毕业照”、“朋克青年”等受到当下青年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作为教学案例,他将案例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讲述,让人生的道理慢慢进入学生的心灵。在阎钢的课堂上,不时会有欢乐的笑声传出,同学给他的评教语写到:“他是一个幽默的老师”。阎钢课堂上所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当下社会上最鲜活的事情。“有时我上课前看新闻,看到很棒的案例,我就会及时更新我的上课内容,我采取把知识嚼碎咬烂,添加最新鲜的佐料的方式来上课”。
阎钢的课在评教中总能获得很高的分数,2013年,大家给他打了97的高分。在学生评语中,大家也用“超赞”、“很好”、“超棒的课”、“老师讲得非常好”、“我获益匪浅”……的语句来毫不吝啬地表达他们对阎钢的喜爱之情。
阎钢回忆起他的学生们时,言语间满是开心和满足:“有一天我在学校走路,突然有个学生就跑过来个跟我打招呼,原来是我曾经课堂上的一个学生,当时已经毕业了。作为一名老师,能被学生记住,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阎钢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希望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同学们树立起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价值观。“我们在话语上不要说得太高,具体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
凝聚众人力量,推动学科蓬勃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者之一,阎钢不仅投入于本职的教学和研究,而且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积极开拓建设四川省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和联合各高校力量促进四川省、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高校政治思想道德理论课程”的发展壮大。早在1986年,阎钢就与四川省部分高校的一批有志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学者、教师们一起,开创了四川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会,并在90年代初担当该学会的副会长和秘书长,以满腔热情投身学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之中。一位四川省教育厅的老领导这样描述阎钢:早在90年代他就驾着自己的一辆破北京吉普车全川跑,为学会的工作不辞辛劳、不惜代价、不计报酬、任劳任怨。
在阎钢的不断努力下,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阎钢教授领衔四川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究会与北京、上海两地的优秀高校联手,成功举办了高端论坛,搭建了川内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发展上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交流的平台。
谈起学会,阎钢如此感慨,“这个学会的发展,集结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接受正规的训练,不断推动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队伍的规范以及学科影响力的增强。这次获得这个荣誉,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对我们川大、对四川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个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