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四川大学杰出校友、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常务副书记罗中枢、副校长晏世经等陪同下,参观考察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戴秉国校友一行先后参观了南亚研究所、博物馆、校史馆,并在商学院205报告厅为数百师生作了精彩报告。其间,戴秉国校友在谢和平校长陪同下到中心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重回母校,戴秉国深感学校变化巨大,由衷赞赏学校取得的成绩和师生多年共同的努力。回顾自己在川大的五年和离开川大后的经历,戴秉国勉励师生打开视野,继续进取。
“刚才我在食堂吃饭,太好吃啦!”4月17日下午,商学院,原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报告一开始,就让在座的数百名师生倍感亲切。
参观南亚所、和老同学会面、学生食堂用餐……戴秉国回到母校参观考察,把原国务委员、前外交部副部长的重重光环放在一边,他说自己只是想作为一个毕业生“回来看看”。

■“学生”戴秉国
“我1964年从俄文系毕业离开川大,今年已经整整50年了”。在报告会上谈及在川大求学的五年,戴秉国颇为感慨。1959年,18岁的他从贵州考进川大,由于家里穷,步行了七、八百里路到校,“到川大报名我就迟到了十天”。大学五年,苦于没有路费,戴秉国只回过一次家。
在川大的五年,适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极端困难,在学生食堂就餐时,戴秉国给共同就餐的同学讲起自己的经历仍记忆犹新:那时候一桌八个人吃饭,饭是一整块,一个同学负责平均切成八份。有人想要多吃一点,就把刀斜着切。因为“分饭不均”,同学间还闹过矛盾。“吃不饱”是当时学生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有人经不住饿,退学走了。现在的学生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艰难。”说完自己的“苦”,戴秉国详细询问了共餐同学现在饭菜多少钱,吃得好不好。在得知学校每年补贴食堂数百万,不涨价同时保持菜品质量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作为川大俄文系第一届学生,戴秉国对自己的师长尤为敬重,在报告会伊始,他回忆了几乎所有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还特别提到一位老师的爱人送给他一本俄文原版词典,他至今还保留着。在报告会中,“实在”、“生动”是全场师生最大的感受。“我在工学馆门口偶遇了俄语启蒙老师陈老师,很高兴。我在成都也没有什么亲戚朋友,于是就常去她家蹭饭。”“学生”戴秉国丝毫不掩饰自己回到学校的亲切感,“现在的理化大楼,我和老师同学都参与了修建。我们还到天回镇水泥厂劳动,去温江、郫县割小麦。” 也许正是一起苦中作乐,度过人生最黄金的五年时光,戴秉国在现场见到老同学,仍然是一句亲切的“学长好”。
当接到档案馆送给他的礼物——当年的入学登记表和成绩单复制品时,戴秉国显得既意外又高兴,“没想到学校还留着”。在成绩表上,还清楚地记录着他当年“短板”的体育和优秀的专业课成绩,以及毕业论文《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的评定:优。
■“学长”戴秉国
从川大毕业后,戴秉国开始从事外事工作,五十年间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交官员。在报告会上,戴秉国打趣地提到自己已于“去年3月16号下午4点零8分彻底结束了使命,成了退休的老者”。然而“退休”的戴秉国却仍然在坚持工作,“中南海保留了一个办公室,每天都去上班。”但他同时也享受工作慢慢减少后多出的自由时间,并承诺会常回川大看看——“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
当报告会现场有同学问到“成为一名外交官需要有怎样的品质”,戴秉国像一位俄文系的老学长,对自己数十年工作经验侃侃而谈。“要有奉献精神,不怕吃苦”,他提醒在座学生,工作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喜欢的就干,不喜欢的就不干。尤其是外交工作,不但辛苦,还有风险。上世纪80年代,戴秉国临危受命处理一起苏联飞机劫持事件,当时中苏关系敏感,他48小时没有合眼,有十几个小时更是在零下二十度的野外。“如果你立志从事外交工作,要有这样的准备。”
也许是自身经历的影响,在与学生交流中,戴秉国强调了多次“我个人提倡学生找点苦吃”。当得知共餐的大四学生尚超毕业后将要去凉山支教一年,他非常赞同尚超的选择。他认为年轻人去基层多做一点事,多吃一点苦,是受用终身的财富。有学生问戴秉国“现代的青年人如何在迷茫中做出选择?”,戴秉国说自己与基辛格还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共同的建议是“不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多的设计”。人不可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年轻人应该做好眼前的事情,走好每一步,同时加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成功。
在报告会的最后,“戴学长”还幽默地叮嘱大家:少玩儿,狠下功夫。晚上不要在手机上浪费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