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理论和计算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基金等20余项;在国际物理学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100余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生拔尖人才的培养,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内期刊发表教改论文11篇, 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教改论文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

位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二楼的207室,十平见方,简洁明亮,除必备的办公设备之外,没有任何矫饰,甚至有些简陋。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张红教授,她一袭素色墨绿格纹衬衫,利落的短发,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慧者心辩而不繁说”的气质。这位荣获201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的教学名师,多年来对教改的孜孜以求、对学生的春风化雨,犹如明媚的春日,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物理学子。
精心指导训练,培养科研能力
在4月16日上午举行的宝钢奖颁奖典礼上,张红教授发表自己的感想说:“从1994年开始到川大教学,至今已20年了,期间有两件事让我最开心,一件是这次获得了宝钢奖,另一件是带领本科学生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张红教授提及的本科生,是她指导的2009级首批“珠峰计划”物理学实验班学生——张书源,现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张书源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跟随张红教授开展科研训练。刚开始,他表达了自己对科研并不熟悉的担忧。“没关系,我会把复杂的大课题细分成小项目,就按照我给你布置的去做。我相信你会有成果的。”张红教授说。
在之后的三年里,只要有关于课题的任何疑惑或者想法,张书源都会直接到张教授办公室交流。“有时一天会去好几次,张老师非常忙,很多时候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联系,她都耐心地和我探讨。”从基础的物理计算,到研究论文的选题,再到与实验结果的比对,张教授都耐心细致地进行了指导。
2013年,在张红教授的指导下,张书源完成了关于计算吸附原子与表面态间相互影响的论文,在SCI收录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发表。
从去台湾成功大学交流,到在“海峡两岸学生学术交流”中做邀请报告,再到两度去中科院实习,张书源说,异地求学的艰辛不言而喻,但张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得以坚持到底的强大后盾。
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与本科生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不同,张红教授对研究生更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迄今为止,在张红教授的带领下,已有30多名硕博士顺利毕业,获得2012年 “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的物理学博士郭静华就是其中一位。
2008年郭静华刚进入物理学院时,张红教授就向他介绍自己的具体领域及研究方向,并根据他的专长和特点为其认真地选择了课题研究内容。“我当时很感动,非常庆幸遇到一位知识渊博而又平易近人的导师。”郭静华回忆说。很快他在张红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多孔储氢材料表面吸附特性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在硕博连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7篇SCI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
在张红教授的带领下,郭静华还参加了多项物理学科研学术会议。他曾随张红教授前往浙江大学参加物理学会年会,并做口语专题报告;多位国内外物理学界专家来川大访问交流时,他也作为学生代表做实验室介绍。凭借在学术会议上的优秀表现,他的科研能力被众多知名教授认可,美国科学院院士、伊利诺伊大学的David Ceperley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高世武教授甚至直接对张红教授提出,希望郭静华毕业后能到其学校或研究机构工作。
“张红老师对我的指导,最重要的不是能发几篇论文,而是能解决科研问题。在张红教授的指导下,我锻炼了独立做科研的能力,为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基础。”郭静华这样说。
把握科研前沿,激发学习兴趣
张红教授还一直承担着本科生《表面物理前沿讲座》、《原子物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我非常喜欢和学生们交流,我也很高兴他们常来我的办公室探讨。”谈及教学工作,张红教授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张教授在给本科生讲授“振动的合成”相关概念的时候,结合她在超快激光与碳纳米管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及她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的论文,将论文成果与基础概念结合起来,讲述了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前沿科学研究中,拉近了本科生理论学习与科研探索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这种追源溯流的教学方式深得学生好评。
把前沿科研成果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这正是张红教授在我校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中的核心概念。2013年她又申报了《科研训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改项目,试图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该课题通过将科研课题分解成若干小的科研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效分配时间,多面管理事务
博士生导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大学访问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表面等离激元委员会委员。众多的头衔背后意味着庞大且繁重的工作,张红教授是如何做到既担当科研教学领头人、又能成为备受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呢?
“我与日本、美国等科学家有着多年的合作,经常会通过邮件和电话探讨问题, 每年也坚持自己写文章。假如一周不查阅物理专业期刊,就觉得有落伍的危险。”正是这种对科研执着的精神、不懈追求的积极心态,使得张红教授的学术成果连年丰硕。她将自己的时间详细规划,每周除了6学时的本科生课程外,其余时间一律尽心尽责地分管学院的科研工作。辅导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自己能利用的科研时间都在晚上8点到凌晨1点。近年来,张教授将自己出国做学术交流以及学术访问的时间都安排在内地的寒暑假,目的就是为了不耽误给本科生上课。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秉承这一理念,张红教授在宝钢奖颁奖仪式上说:“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