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2年11月2日,在由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上,我校商学院2010级本科生黄加顺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大赛特等奖“南极特别奖”。根据大赛安排,他将在赛后跟随我国南极科考队伍前往南极考察。

经过一年的准备,今年一月,黄加顺被编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伍,与18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一起抵达南极,展开为期两个月的科考活动。他是队伍里唯一的大学生代表。作为四川大学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的本科生,黄加顺将川大学子探索的脚步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联系到了此刻正在南极的黄加顺,让他为读者讲述在南极的见闻,他眼中的南极科考,甚至还将为读者解答“南极有没有手机信号”、“长城站有没有娱乐活动”等趣味问题。让黄加顺带着你,感受南极!
从北京途经法国,再到智利,一路辗转,黄加顺跟随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终于登陆南极长城站。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炒热了这位“最牛本科生”,同学间更是一片“羡慕嫉妒恨”之声,但黄加顺在接受我们相隔半个地球的连线采访时,总是十分低调,他说“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和学习罢了”。
■“软科学”着陆“硬土地”
说到参加南极科考,黄加顺重复最多的词是“幸运”。今年恰逢中国南极科考30周年、长城站建站30周年、中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站……这些有纪念意义的时间点都让黄加顺赶上了,他参加了纪念升旗仪式、长城站联欢会,还在抽奖中赢得了一个纪念品。更加幸运的是他刚下飞机就遇到了正在为长城站送物资的雪龙号,于是他赶紧展开校旗远远地与雪龙号合影。
忙,是黄加顺到南极后的第一感受。南极的工作没有假期,为了把握住夏季这段短暂的黄金时期,科研人员和后勤人员每天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雪龙号到达南极后,工作人员连夜卸货,持续40小时无休。黄加顺也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安装水质检测仪、安装海下验潮仪电缆,甚至是帮忙钓实验用的鱼……基本每位科研人员的任务,黄加顺都参与了。他一边笑称自己是个“打下手的”,一边乐在其中。
黄加顺此次南极科考也带着自己的研究任务,一个名为“科技创新与南极科研项目成果关系研究”的项目。在南极做社科类项目并不多见,黄加顺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针对南极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生物、大气、海冰等科学探索方面,但是这些研究最后到底贡献在哪里、如何进行更好的产业转化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的研究就是要在南极这块“硬科学”的土地上,说说科研项目管理的“软科学”问题。
■不一样的南极大陆
在与黄加顺的对谈中,南极这块冰封大陆与我们刻板印象有很大不同。在长城站,科研和生活设施都相对完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多种娱乐设施可以放松。看似不大的综合楼里有一个篮球场,可以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楼上甚至还有一个KTV。黄加顺大年初二到达长城站,站里的大厨特别为大家准备了饺子和汤圆来过年。至于令人好奇的“南极一日三餐”,黄加顺说与国内区别不大,但由于雪龙号为长城站的补给是每两年一次,所以蔬菜水果有时会短缺,不过他刚好遇到雪龙号“破冰而来”,很幸运地在南极吃到了苹果和香蕉。不过,黄加顺也特别谈到南极科考的工作人员别样的辛苦,由于气候限制和物资补给周期长,罐头成了许多科考队员的家常便饭。

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岛上目前有九个国家的南极科考站,离长城站近的有智利站、俄罗斯站、乌拉圭站,稍远是韩国站和阿根廷站等,黄加顺说各站的科考人员时常互相“串门”,他自己也随着队伍拜访过智利站。在南极这个共有的科研空间,人与人的交流没有了国界的阻碍,更多了一份自由感。
在南极,平等的还有人与动物。长城站的对面就是企鹅岛,岛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的企鹅。因为是保护区,游客被禁止登岛。黄加顺的“幸运符”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作为科考队员他有幸能登岛,和企鹅们零距离接触。他告诉记者,有时企鹅还会到长城站来“做客”,它们早已习惯了这些人类邻居。
■做有“川大气质”的“牛人”
大年二十九从北京出发,大年初二到达南极,预计三月中下旬回国,黄加顺第一次没在家过年。其实他已经一年没有回家了。在南极,可以通过卫星电话与家里联系,但因为时常工作到后半夜,这种机会只能用“偶尔”来形容。“想家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也强调自己现在最该做的是珍惜在南极的每一天,完成研究。
在去南极前,黄加顺已经是川大名人。学术科研、国家专利、公司负责人、学霸……在媒体的报道里,他是 “最牛川大本科生”。对于这个评价,黄加顺直呼“压力很大”,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牛人”,一直坚信“川大优秀的很多”。他如此定义“最牛”:每个人不是需要做川大最牛的本科生,而是做到自己感觉是最有“川大气质”的学生就够了。
什么是“川大气质”?黄加顺认为首先是“求事干、做真人”。黄加顺举例说比如大家都知道要早起,但是很多人还是没有坚持,这就是没有做到“简单的事”。他说学校给了每个人足够的平台,他一个普通学生只是通过学校提供的机会做了一些事情,并不算什么。同时,还要“小事糊涂、大事清楚”,他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多少优势,只是在吃喝玩乐之余,“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黄加顺对于下一步的计划还没有细致考虑,他说一步步做好即可。“至少所谓的‘川大最牛本科生’也不能给学校丢脸吧?”他讲这句话时,南极当地时间已是晚上十一点。而结束采访后,他的工作还将继续。
记者手记
与黄加顺联系,都是在南极当地时间的午夜,只有这时黄加顺才有自己的时间。
南极网速有限,传一张1M的图片常常需要20分钟。由于担心耽误学习时间,他拒绝了多家外媒的报道。但是得知我们的报道是面向全校师生,黄加顺不但欣然接受,还提供了大量精美图片,有时甚至传图到凌晨两三点,次日六点又起床继续工作。我们从同学中收集的趣味问题,他也不厌其烦一一作答。
他的诚恳让我们非常感动,在此特别感谢黄加顺!希望他在南极一切安好,顺利完成研究平安归来。

初到南极

采集海洋生物样本

在十级大风中展示校旗

长城站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