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的他,要消解的是灵魂的迷离和虚妄;作为立法参与者的他,要构建的是不再让他们遭受误解、歧视和伤害的‘防护墙’。28年并不漫长,因为这份坚持换来的是:一亿人生活的空间和生命的尊严!”——央视2013法治年度人物组委会授予刘协和的颁奖词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今年,我校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刘协和已85岁。
28年前,作为华西医院最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刘协和受卫生部指派,开始主持起草这部法律。立法路漫漫,当初的5人起草小组如今已有两人辞世;立法路不停,刘协和努力数十载推进着这部法律的出台。
12月4日,作为医疗战线的唯一代表,刘协和站上央视《法治的力量2013——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晚会,获得2013年度法制人物荣誉。
接受采访时,刘老正因病住院。见到记者,他微笑着连连摆手说,“没有大碍,你们来了,不能白走一趟啊”,坚持与记者交流了1个多小时。
立法推动者:十易手稿 不言放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初公布数据: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超1亿人;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超1600万。也就是说,每13个国人中,就有一个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这个情况非常严峻,”刘协和说,“如此庞大的人群亟需法律保护。”
1985年,受卫生部指派,时任华西医院精神科主任的刘协和担起了起草《精神卫生法》的担子。说干就干,刘协和拉起同为精神病学专家的霍克钧、胡泽卿、程志让和陈定纯组成5人起草小组,在自家客厅中,用白纸和铅笔,拉开了我国《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序幕。
1985年11月底,草案第一稿完成,上呈给四川省卫生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刘协和深知一部法律的出台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他没想到,自此以后,便是28年的漫漫立法路。
后面的14年里,起草小组不断在全国征求各种意见、建议,对草案进行一次又一次修改。1991年7月10日,草案已修改至第十稿。但刘协和领导的起草小组仍在不断修改着,迫切地希望这部法律能够出台。直到8年后,《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工作从卫生部医政司转到疾控司,70岁的刘协和与草案首稿起草小组的另外4名专家,才陆续退出了法案起草的一线工作。
身退心不休。退出一线工作后的刘协和在后面的十几年里依然紧密地关心着《精神卫生法》的起草和出台工作,不断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交给新的立法工作小组。
“我一直都怀抱着希望,从未放弃过。”刘协和说,“我了解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整体情况,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不可能不受到重视和保护,因此我坚信立法是迟早的事。”
精神科医生:医德为先 坚守责任
因为了解,所以悲悯。刘协和1955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半个多世纪与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打交道的时光,让刘协和更懂得这个特殊的群体。他说,“我的这些病人,他们像内科外科其他病人一样,只不过他们患病的不是内脏器官,而是头脑,他们更加可怜,更需要我们去维护他的权益,治疗他的创伤。”
网络上有一封对刘协和的感谢信,上面这样写着:“我的家人生病,三年精神折磨几乎使我家崩溃……2011年1月我们来到你处 你是那么的慈祥 那么耐心地问病情。经你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后你只给我们开了25元的药回家吃,然后半月来看一次……我的家人的病已现完全好了。我们全家衷心祝刘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好人一生平安!”
当记者请刘老讲几个类似的故事时,老人却突然语塞了,他连连挥手说,“记不得了,也没什么好讲的,治好病人就是医生的责任嘛。”
但是大家都记得。
2003年,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15岁女孩从天津慕名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救治,由另一位主治医生接待,但因病情复杂,治疗久不见效。刘老了解情况后,主动接手这名女孩的治疗工作,改良治疗方案。但情况并非想象中那么乐观,治疗后依然无法到达理想效果。有人劝刘老,“要不就这样吧,能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但刘协和怎肯放弃!他不厌其烦地跟女孩儿聊天,慢慢走入她的内心,他甚至把女孩儿的亲属都找来访谈了一遍。这一治就是两年。女孩终于康复出院了,现已成为一名大学生。女孩儿经常给刘老打电话,亲热地叫他“刘爷爷”。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黄颐给记者讲起刘老与病人之间的故事时,不禁感慨道:“不管是曾经作为刘老的学生,还是现在作为刘老的同事,刘老始终是一个标杆,是最好的学习榜样。”
2002年6月,退休后的刘协和被返聘回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工作,继续用自己的生命温暖着那些迷惘的灵魂。
精神病学教授:开创学科 桃李天下
1957年,刘协和所在的精神病科开始接手一些法院送来的精神病鉴定任务,但当时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所谓鉴定只是一个“走程序”而已。因为送来的病人症状十分明显,即使不是医生也能确定他们患病。那么那些隐藏的精神障碍要如何鉴定?精神病司法鉴定的意义何在?刘协和对司法精神病鉴定开始有了兴趣和思考。1986年,华西医科大学因成立法医系而欲新增两个教研室。此时,对司法精神病学已有充分认识和积累的刘协和提出建立一个司法精神病学教研室,培养法医系学生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专业素养。
“在法医系里建立司法精神病学教研室,我确实是全国第一个。”刘协和说,“当时全国关于司法精神病学的研究还是不少,我是开创性地直接给法医讲司法精神病学,人才针对性更强一些。”
自此,司法精神病学在法医系不断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司法精神病学、精神病学卓有建树的人才。“有的学生到后面就直接搞精神病学研究了,有的学生借由这个学科对司法感兴趣,转行当了律师。”说到自己的学生,刘老爽朗地笑起来。刘协和培养的研究生中,毕业后从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的约占五分之一,数量不算少。
“只要坚持,肯花功夫,就能够把事情做好。”刘老谈起他创办教研室的经验,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坚持、尽全力”也是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之一。
黄颐是刘老1997年带的博士生。最初黄颐对自己的期望是“读完硕士就可以了”,但在刘老的帮助下,她渐渐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一次,刘老请黄颐翻译《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目录,课业压力下的黄颐草草译完上交。当收到刘老的返稿时,她的脸又红又烧:“稿子的每一条目录都逐字逐句仔细修改了”。刘老的严肃认真令黄颐十分惭愧,“我也学会了做事情要坚持、尽全力。这辈子能遇到这样的导师是人生最大的幸运。”黄颐说。(作者:曹丹 摄影: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