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骁勇和他的菠萝ME奖
魏骁勇,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201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他风趣幽默的发言,让刚入校的新生们耳目一新。
不靠谱的青春
读过诗,习过武,也踢过球,画过画,编过程,也劈过砖,魏骁勇的青春被他戏谑为“不靠谱的青春”。
受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魏骁勇从小钟爱《唐诗三百首》,最为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也许受到这位“有诗才亦好剑术”的诗人的影响,看过电影《少林寺》后,他竟然萌生了做一个会武功的和尚的想法,后来还真成为绵阳市少年武术队的成员,直至现在,打太极依然是他工作之余锻炼身体的首选。
魏骁勇后来的青春,既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阴错阳差”与“无心插柳”,更让我们知道了要过好当下、不断积累。高中时,因为跑得快,他被同学拉进了足球队。按同学“追上球猛踢一脚就行”的指点,他踢成了一名优秀的前锋;大学时,学建筑专业的他,为了追计算机专业的女朋友,“放弃了成为开发商的机会”,自学计算机,还通过了“计算机软件高级程序员”考试;工作后,同学考研蹭住他租的房子,还要他陪考,结果魏骁勇考上了香港城市大学,他同学却名落孙山;随后去香港做研究助理,因在读研期间已有两篇SCI,他被导师推荐读博;之后被我校作为人才引进。
因为课堂上徒手劈砖的惊人之举,今年4月魏骁勇获得了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菠萝科学奖的菠萝ME奖。他从此开始自嘲为“砖家”。
在分享中创新
6月底的一天,在计算机学院多媒体计算实验室,魏骁勇和他的团队正在对“基于图像识别的手机精确信息推送平台”进行最后地测试。
据魏骁勇介绍,正在测试的平台可以方便新生和参观的游客迅速的熟悉校园的格局和景观。“你下载了APP后,只需对校园内某个建筑或雕塑拍照,上传到软件后,与该场景相关的信息就会发送到你的手机上。”此之外,软件还有“刷景点得旅游信息”、“刷超市得促销信息”等功能。
这一发明的灵感来源还要追溯到魏骁勇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喜欢爬山的他,常苦于在香港众多的行山径上迷路。为了不再迷路,他想出了建模后直接拍图找路的办法,此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一系列发明接踵而至:“刷脸”考勤、“刷脑”记单词、“刷女”得QQ……“其实课堂刷脸的初衷并非为了考勤,而是那几节课正在讲人脸识别、数据挖掘等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我的发明,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魏骁勇说。
谈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魏骁勇说:“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分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两个层次,对于少部分做科研的同学我鼓励他们向深度拓展,搞科研,提升理论创新的能力;对于另外约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未来都面临着找工作或创业,他们所要锻炼的更多是应用层次的创新能力,把现有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组合,创造出满足实际生活需求的东西”。
他还提倡和学生建立朋友或者合作者的关系,用讨论的方式,激励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建立一种开放活跃的教学模式。
新潮幽默的教授
在学生们的眼中,魏骁勇刷新了大家关于“教授”这一身份的认识。“他是一个新潮幽默的教授,穿着、谈吐、想法都与一些老教授截然不同”,学院研二学生徐浩然说,“魏老师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他也总是鼓励我们要善于把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技术与生活组合产生实际可用的东西。在他的课上,经常被激发、被鼓舞,而很少有被迫接受的感觉”。
“年轻”、“没有距离感”是同学们对魏骁勇评价中的高频词,“先生活后学习”是他一贯的主张。关注他的微博,你会惊讶于他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妙趣横生,他自己如此,更引导同学如此。
实验室的桌子上摆着几个毽子,工作之他会和学生一起踢毽球;每周三晚和周六早,他会在学院的楼顶平台“开设”太极课,参与的人既有学院的老师,也有他的学生。“他经常告诉我们将学习嵌入生活,让二者相辅相成,不要压缩休息时间和与亲朋交流的时间”,他的研究生这样说。
被一块砖拍偏的人生
魏骁勇因“劈砖”而受到关注,走红网络。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度不等于成就,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别人都是先有成就而引发关注,我正好相反,一块砖拍偏了我的人生轨迹。”“劈砖”是缘由,却非初衷。就像魏骁勇说的那样:“我没办法在旅途开始时给你讲一个旅行的故事。人生的旅途还很长,把握好方向,积累能量,梦想不会太遥远。”(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