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985”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学术带头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长期在现代农业领域(养殖业)从事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动物产品安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家禽重要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创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和控制、安全高效生物制剂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研发国家二类新兽药6个,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32篇(SCI 47篇),主持973、863、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

10月3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46位国内科技界的杰出人才获得今年的奖项,分享1000万港币的奖金。其中,因为揭示了我国猪鸡病原菌耐药性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猪病净化和健康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等多年积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王红宁教授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理科楼四楼的动物疾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采访刚刚领奖归来的王红宁教授。这是王红宁今年喜获的第二个大奖——1月18日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2年产学研攻关,破解畜禽细菌耐药性难题
凌晨乘红眼航班返校的王红宁说她是航空公司的VIP,这样的长途奔波早已习以为常。据她介绍,在我国,猪、鸡是最主要的食品动物和蛋白质来源,占肉类消费总量80%以上。但在生产实践中,细菌性疾病和药物残留严重危害猪鸡健康和养殖效益。特别是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细菌性疾病呈多发趋势,导致畜禽致死或生产性能下降等,造成我国年直接经济损失4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畜禽细菌性疾病也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畜禽细菌性疾病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治疗,由于病源细菌会产生耐药性,就导致抗生素用量越来越大,病源细菌的耐药性也会越来越强,畜禽产品的药残量也会越来越高。人吃了这些产品之后,体内细菌的耐药性也会增强。”王红宁解释说,“抗生素的人畜共用和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在人和家畜之间的传播。”
病原细菌产生耐药性是导致猪鸡细菌疾病难控治、用药量大、产品药残高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红宁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其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通过12年产学研合作攻关,揭示了我国猪、鸡病原细菌感染和耐药性变化规律,建立了猪、鸡病原细菌的菌种库和耐药数据库。根据耐药性研究结果,项目组筛选低耐药性动物专用抗生素,提出“动物抗生素专用化”,避免人和动物交叉用药;改进了7种动物专用抗生素及其制剂的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成果的应用使猪鸡抗生素用量减少了30%-70%,细菌病降低50%,节省用药成本30%,质量达到了欧美国家的标准。该项成果获得了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在生产实践中,项目成果迄今已在24个省的8个兽药企业、9个饲料企业、2个消毒设备公司、71个规模化猪鸡养殖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35.42亿元。项目参加单位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获科技部首个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全高效新兽药的研制成功,使畜禽细菌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王红宁深知防重于治,课题组在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准确诊断,准确免疫,准确用药”的猪病防控思路,建立了猪病净化和健康养殖生物安全体系。
“我们首先是通过环境控制,采用定期免疫和消毒等措施,来尽量减少疾病发生。一旦发生疫情,立马进行隔离,并检测细菌种类,参考菌种库和耐药数据库,选用合适的畜禽专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王教授自信地说:“这样也就达到了猪鸡生病最少,治疗用药最少,养殖成本最低,产品更安全。”
据了解,仅2012年四川和西南地区就有389家万头以上的养猪企业得到了猪病净化和健康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的技术支持。其中,高金股份等25个示范企业获得猪肉绿色食品和出口认证,蓝雁食品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新加坡(认证标准和欧美相当)认证的猪肉出口企业。
让科研扎根实际,多学科交叉助力科研创新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国家二类新兽药6个,累累硕果的取得和王红宁教授秉持的既要“顶天”,更要“立地”的科研理念分不开。“所谓‘顶天’就是注重基础研究,敢于创新,勇攀学科前沿最高峰;所谓‘立地’是指立足生产实际,勤于实践,力促科研成果实用化。”王教授解释说。
在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期间,为了掌握我国猪病流行和传播的第一手资料,每年数十次深入基层养殖场是王教授的必修课,亲自解剖和讲解,亲自处理每一份检测报告……曾经有人问起她为何如此重视为生产服务时,她是这样回答的:“为基层养殖场提供疫病检测和技术服务不仅能解决养殖场疾病防治的燃眉之急,还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最新的素材,从生产实际中发现科学问题,让科研扎根实际。”
在业界,有人评价王教授说:“她在教学科研中把生物技术与动物医学结合起来,开辟了动物疫病防控的新途径。”正是多学科交叉为王教授课题组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生物技术可以测定病源的基因组,发掘致病机理;新药研制中,运用化学方法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修饰,使药物不改变性能的条件下溶于水,增加生物吸收利用度;运用材料科学,制作特殊的磁珠,吸附鸡蛋样品的沙门氏菌,细菌监测的灵敏度就会大大提高……”这样的例子在王教授的研究中比比皆是。
因此,王红宁教授特别要感谢四川大学建立的研究平台,特别要感谢研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2012年,我国畜牧业产值220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动物疫病导致畜禽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畜牧业产值的15%-20%,即3000-4000亿元。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王红宁教授还在不断地努力……
四川大学何梁何利奖获得者
徐僖院士(1996) 谢和平院士(2004)
刘应明院士(2005) 游志胜教授(2006)
许唯临教授(2011) 王家序教授(2011)王红宁教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