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明专利”、“国际学术会议参会代表”、“本科专业学分绩点3.82”、“研究生专业学分绩点3.9”、“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学术之星”……除了近来获得宝钢奖学金,材料与工程学院10级硕士晁栋梁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的“光环”。作为同学们眼中公认的“学术牛人”,他的成绩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联系上了正在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的晁栋梁,但 “学术大牛”希望我们报道中的他,能首先是一个普通学生。
■做学术,从新型电池谈起
现在常见的电动车普遍采用的是铅酸、镍镉等传统二次电池,价格虽然低廉,但电池的回收处理却是个技术难题,而且铅酸、镍镉电池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毒污染较大,国家并不鼓励使用。在导师陈云贵教授的指导下,晁栋梁将一种新型高能绿色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的开发作为作研究重点,镍氢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良好的耐过充-过放电特性,与铅酸、镍镉电池有互换性,而且最大的特点是环保,虽然价格优势稍弱,但是在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绿色贮能技术的背景下,晁栋梁对镍氢电池未来应用市场非常有信心。他正是靠这件创新之作“高铁贮氢电极合金及制备方法以及镍氢电池负极材料”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以学术为突破口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似乎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然而在晁栋梁的经验里,却没有“天赋异禀”、“如有神助”。“首先,你要对研究的方向有个全面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想法,和更有经验的同学、导师多交流,讨论可行性及具体方案,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在他看来,这项发明就是在不断地实验和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没有捷径。
从事研究工作随时都会遇到挫折,晁栋梁也不例外。晁栋梁的同学钟成林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做一批试验用电池,通常是16只或32只。由于试验电池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里,他们从早上八点做到晚上九点中间几乎不能休息。中途如果有一个小小的失误,电池就只能废弃,最多时电池十有八九都不能采集到较好的数据,一天的功夫就白费了。如何对待挫折?晁栋梁的回答非常简单:把挫折当成常态。
■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
川大学习材料7年、博士专攻“超电容、锂电子电池”方向、未来希望继续从事绿色能源方面的研究,“耗神”的学术在晁栋梁这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沉下心来,在实验室里开始一天又一天的研究?晁栋梁没有谈经验,却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个人不选择读研或读博,前途也可能很美好,但是如果你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否则几年过得浑浑噩噩,混个文凭有什么意思呢?不如在拿文凭的基础上再多做一些对未来有帮助的事。”
在同学杨菲的眼中,晁栋梁对自己“很严苛”。原则上“加班自愿”的实验室里,他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时常加班到晚上11点。钟成林还记得,在准备出国时晁栋梁的英语并不算太好,“但他喜欢啃硬骨头”,每天在实验之余坚持学习英语,发了好几篇英文论文。说到这件事,钟成林赞叹道:“他坚持了,他成功了。”
然而他对同学又“很耐心”,“每次找他帮忙都没有推脱过”。正因为如此,晁栋梁在熟人眼里并非不可接近的“技术牛人”,反而拥有不错的人缘。
本硕七年,晁栋梁的专业学分绩点接近3.9,这意味着他每一门专业课得分均在90分以上。怎样在繁重的实验中依然能保持学习的热情成为记者最好奇的地方,晁栋梁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对待考试他选择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想一想,老师凭什么会给你高分?所有的考试都需要认真对待,答卷也要注意技巧,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得到高分,要做到与众不同。”这一点在杨菲那里得到了证实。杨菲还记得他们共同的导师陈云贵教授曾说过,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实验数据堆出来的,但晁栋梁不是,他的文章“讲道理、有想法”。
■科研中的调剂
长时间的学术训练,晁栋梁坦言自己也有“疲惫的时候”,他的调剂方式是打羽毛球。每每在实验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晁栋梁就选择和同学来几局。慢慢地,羽毛球变成了爱好,还越打越顺手。现在他的战绩是材料学院羽毛球比赛冠军、校羽毛球联赛第四名。“心情不好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爽。”他这样说到。有同学笑称晁栋梁本科时羽毛球打得一般,研究生阶段越打越好是不是“压力太大”?晁栋梁觉得,他只是“合理地分配了时间”。其实除了打羽毛球,阅读也是他的爱好,《三国演义》是他的最爱。
在采访中,晁栋梁一直希望记者能弱化他的成绩,在他看来自己比别人好的可能只是“提前做好了计划,提高了工作效率。”关于未来,他已有自己的打算,希望能通过在各个国家的交流学习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全球动态,以后争取走在行业的前列。
当记者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晁栋梁的回答只有八个字:低调做人,用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