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的成都,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百花齐放,万物争春,散发着蓬勃生机。清晨的火车北站,一颗颗爱心在涌动。“大爱清尘”四川工作区的志愿者在熙来人往中散发传单,宣讲尘肺病的防护与救助常识。而这些志愿者当中,有不少川大学子的身影,张春就是其中之一。
大爱涌动:阳光照进“清尘”
2011年6月15日,著名记者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公益项目,源于该公益项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于2012年3月正式成立。“大爱清尘基金”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在成都设有“大爱清尘”四川工作区,而在四川大学,正存在着这样一群志愿者,它是“大爱清尘”四川工作区的一个“子细胞”,学子们以个人名义加入,在四川甚至云南、贵州等大西南范围内践行公益理念,专门给尘肺病患者送去关怀和希望,为苦苦挣扎在生死线的尘肺病人争取更多的救助。据悉,目前共有20多名川大志愿者参与了该公益项目,其中,包括张春在内的10多个人固定性地参加每一次的公益行动。
“跪着等待死亡”一度是尘肺病群体的现实写照,然而,在尘肺病患者眼中,以张春为代表的“大爱清尘”志愿者们却如同缕缕阳光照进了他们身心深处,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火,让他们重拾好好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张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古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位来自四川乐山的普通小伙,加入“大爱清尘”活动缘起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11年9月份的时候,我看到一条关于四川乐山尘肺病群体的微博报道,当即就很震撼,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尘肺病离自己这么近,于是通过网上搜索信息,填写申请表,加入了‘大爱清尘’四川工作区,成了一名临时志愿者。”对尘肺病患者的无尽关爱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涌动,张春从此开始了他的“大爱清尘”公益之旅。2012年2月,张春正式成为“大爱清尘”的注册志愿者。
尘肺病是由于在劳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导致末梢支气管下的肺泡积存灰尘,从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因呼吸困难直接导致死亡。由于尘肺病患者多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故整个家庭也因此而被被拖入痛苦的深渊。对于尘肺病人的关注,张春的行动不仅仅停留在宣传防护及救助知识层面,他甚至为这个群体奔走募资、送慰问品,开展实地探访、心理慰导等工作……以一己之力,行大道之善。
四川大学华西四医院是西南地区尘肺病治疗的权威机构,也是“大爱清尘”四川工作区的定点医院,在成都的志愿者们常常奔忙于华西四医院。今年3月,张春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刚刚给华西四院的尘肺病人进行过一次“一对一”的帮助。“在病人手术之前,我们要帮助他们办理好住院手续,安排好床位,做好入院的相关工作。手术后,我们便‘一对一’地帮助,搀扶病人去户外散心,照顾他们基本的饮食起居,更主要的是开展心理交流,安慰引导病人情绪,以分散他们医治中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当病人痊愈出院时,我们要为他们办理出院手续,有时甚至帮忙将病人安全送回家里。”
在张春看来,照顾病人虽然累,但自己得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他说,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自己一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现在自己要将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传递爱心,感恩他人,回馈社会,这是我从事志愿者活动的目的。”
大爱无疆:“清尘”云南行
单程360多公里,步行4个小时,颠簸的山路、泥泞的小道……谈及“大爱清尘云南行”活动,张春至今仍记忆犹新。
2012年中秋节前夕,“大爱清尘”四川工作区决定去云南开展一次对尘肺病人的探访活动。“虽然自己也有很多事情,但关爱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尘肺病人更为重要”,张春毫不犹疑的报了名。张春觉得,社会的关爱可以让尘肺病人重燃生活的希望,他人的举手之劳,对尘肺病人来讲,则是整个心灵的温暖,“用浅浅的一捧爱,撑起暖暖的一片天”。
永安村,坐落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向家坝镇的一个偏远角落。从成都到永安村,山路崎岖,历时近10个小时,一路奔波,虽甚感疲惫,但一下车,张春就开始忙碌起来。他将“大爱清尘基金”购买的中秋礼品搬下车,分发给尘肺病患者。随后,张春入户探访,耐心细致地为一个个的患者讲解尘肺病防护、救治等常识,并与他们聊天、谈心,施以心理慰导。为帮助紧急情况下解决呼吸困难问题,公益组专门为重症患者配备了制氧机,张春同时还给重症患者示范如何使用制氧机。
张春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让患者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又向他们传递社会的关爱、公益的救助,并劝导患者们寻求更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他们许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病情,也清晰自己行业的危险性,但囿于种种原因,还是不得不继续这个职业”,张春说,每次交谈到这个时候,他特感无奈,感觉自身力量过于渺小,爱莫能助。
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翌日,张春和同伴们将同样的关爱送达了更为偏僻的大池村。张春回忆道,在大池村,当时有一个40来岁的妇女向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很难去安慰,她的情绪很激动,我只能心里默默地为她祈祷,并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张春的记忆里,有一件让他很感动的事情。在大池村探访的时候,正巧遇有户人家在办喜事,张春和同伴们被主人热情地请为座上宾,当时,一种突然而至的暖流从他心底涌动,让他觉得自己需要为尘肺病患者做更多的努力。张春那时在心里默默念道:“希望这浓浓的喜庆可以冲淡尘肺的悲情”。
从云南回成都后,张春没有好好休整,就紧接着在杜甫草堂和宽窄巷子组织了两次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募集的资金全部交给了“大爱清尘基金”。

心有公益:爱心一路传递
张春许多年来在公益之路上一路前行,除了参加“大爱清尘”志愿者活动,他还通过各种方式践行自己的公益理想,一滴又一滴地传递爱心。
2011年寒假和2012年寒假,作为川大团报《川大人》的主要力量,张春两次带队参加由共青团四川省委和中国(四川)校媒联盟联合主办、有成都各高校学生媒体广泛参与的“‘快乐学校’——关爱农民工子女义务支教活动”。
2012年,张春参加“随手送书下乡”活动,通过学生捐赠、网友寄送,仅一学期就共募集400余本书,全部捐给一些乡村学校。
2012年1月,在华西都市报社实习的张春发表了一篇《“华西圆梦基金”送冬衣 温暖“寒门学子”的冬天》的报道,报道引起了有关爱心人士的关注。4月份,某爱心人士通过华西都市报社找到张春,向其了解详细情况后,在张春的帮助下,决定向报道中的“寒门学子”王强提供每月200元的资助,直至18岁。
特别是,2009—2012年,张春还参与由四川大学牵头发起的“五彩石作文交流暨灾后学生心理重建志愿者活动”,以辅导灾区学生作文的形式对灾区学生开展心理沟通与疏导。从高一到高三,灾区学生三年的时间,他全程地给予了辅导。在此期间,他还多次深入灾区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爱心是可以感染的”,张春笃信不疑。在帮助尘肺病人的日子里,张春特别深切地感受到爱心滋长、扩散与无限传递的能量。“有一次,有一个华西四院的护士要求加入我们志愿者队伍,决定跟我们一起做公益。在华西四院,医院会优先给尘肺病人安排床位,医生们也特别关切尘肺病患者的病情”,在张春看来,志愿者们的行为无疑感染了了医院,得到了医生和护士们的支持和肯定。张春还回忆道,在四川汉源县,由于长期受到志愿者们的帮助,一位尘肺病患者的妻子也志愿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她带领乡亲们开展维权活动,宣传尘肺病知识,义卖土特产,将所得捐给‘大爱清尘基金会’”。在张春的眼里,作为不幸者的她远比自己所做的更好。

“执行者”,这是张春给自己的一个标签。以己之力,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心中有公益,便会在公益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滴水成河,拨开清尘、亮出天空、传递大爱,这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张春们”去执行,去坚持,去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