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爱德,他1879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1906年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获理科硕士学位。1910年,那爱德来到中国成都,任四川大学,也就是原来的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任化学和算学教授。1913年4月,死于成都,享年34岁。那爱德在中国总共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而正是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大清帝国灭亡。那爱德亲眼目睹了这段历史,留下照片300多张,给姐姐尤雯塔的信件几十封。那爱德的中国之旅是从1910年7月7日开始的。他从美国出发,途经上海,沿长江进入四川,于当年10月到达成都。在三个多月的旅途中,他拍摄最多的,就是长江三峡,共有20多张照片。在神秘的东方古国溯流而上,让年轻的那爱德心怀激荡。
他在给姐姐的信中说“亲爱的尤雯塔:我觉得自己有点像一个梦想家,横跨大洋看看我向往已久的不同天空下的生活。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总是梦想着两件事:一是到中国的长城拣一块石头,另一个是到胡夫金字塔拣一块石头。我从上海出发沿扬子江溯源而上,到四川成都约2000英里。成都有80万人,那儿有很多美国人。当然,我会随时写信,把沿途的所见所闻告诉你。我有一架4×5相机,我将用它把最美好的印象拍下来,我也想作一些摄影报道方面的工作。在中国有许多机会,我现在牢牢抓住了一个机会。”
作为美国人,那爱德能够到成都任教,是因为中国刚刚废除了有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开始推行新学。新学,主要是指西式教育。当时,兴办新式学堂在中国蔚然成风。仅四川就有七千多所,在全国名列第二。大清帝国的统治者渴望的西学和让他们恐惧的共和思想同时在学堂里广为传播。
那爱德任教的四川高等学堂当时是全川的最高学府,也是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所文理科兼设的综合大学堂。从1902年开始,这所学校就大量聘请外籍教师,人数高达全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外籍教师在当时还十分贫穷的中国受到了几乎是至高无上的礼遇。根据档案记载,当时学校里的外籍教师,月收入通常有200个银圆,比普通中国教师要高出一倍以上,那爱德的月收入更是高达360银圆,比校长还要多。而在那个年代,成都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通常只需要一个银圆。因此,那爱德对自己在成都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初到成都的那爱德,满眼都是好奇,就象今天随处可见的老外一样,当年的那爱德也拿着他的相机到处转悠,碰到感兴趣的东西就拍下来。1911年3月,那爱德慕名前往青羊宫参加庙会。当时,由于清政府实行变法,鼓励实业,沿袭多年的青羊宫花会也被更名为劝业会。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成都的地方官员还组织周围各府州县的商品到劝业会上展销。会期结束前,还要对商品进行评选。
那爱德到成都那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除了上课,他用了大量时间来了解这个城市,了解这里的人民。半年以后,他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生活的门道:买卖东西,始终要带着自己的秤。永远没有准确的计量单位,永远也没有固定的价位。尽量多问几次价格,只要有可能,每次都应该杀价。这也许是一种比一成不变地做生意更好的办法。照常规来做生意是不可取的。如果你因为生意的缘故去见另一个人,无论如何不要先提生意,而应在临近告辞的时候再说,否则就会有失身份,并且过于强求别人。工作、背东西或步行都有失身份。所以要让你的指甲多长几英寸,这表明你不工作,而且这也是一种美的标志。喝茶的时候大声咂嘴,适当的时候也要打嗝,这表示对主人的热情款待的谢意。永远不要说你不知道,随便说些什么,否则你会被别人看成是无知的人。
叠溪,位于四川阿坝茂县境内,古称蚕陵县,从唐代开始就是扼守四川西北部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集散地。1933年8月25日下午3点,叠溪发生7.5级强烈地震,山体垮塌,大地下陷,古城内三千多军民几乎全部遇难,只有几个人侥幸逃脱。地震导致岷江在这里被突然截流,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奇异景观。于是,曾经繁华热闹的叠溪古镇被深深地掩埋在了湖底。 1911年夏天,当那爱德来到叠溪的时侯,他显然被这个深山里的古镇吸引住了。他背着照相机和玻璃底片,爬上镇子对面的高山,拍摄了两张古镇的全景照片。一个世纪前,当年轻的那爱德在叠溪的群山中按下快门的时候,他无从预知22年后发生在这里的巨大灾难.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反映叠溪旧貌最完整、也最有价值的照片。
那爱德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从1902年到1911年,有统计的民间哗变、武装起义就有一千多次。晚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而铁路国有政策就象一根导火索,首先点燃了四川保路运动,然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连串革命。继保路运动之后,武昌起义爆发,湖南、江西、湖北、云南等省相继独立。延续了200多年的大清帝国分崩离析。这一事件史称辛亥革命。
那爱德这么描述这边土地的:四川。四,就是4,川,也就是小河。四川有很多宏伟壮丽的自然奇观,野外很迷人。有2300-2400英尺高的高山、高原、湖泊、 树林,景色天成。在偏远的地方能看到佛寺,那里常常能提供住宿的地方。我穿越原始的山谷、平原、高原、小山、河流,进入肥沃的花园之地,那里终年葱绿,辛勤的农夫在田里耕作,他们停下来看着外国人和他的一队脚夫经过,多么惊讶的表情。在他们周围,时间的沙漏似乎翻转过千百次。他们仍在做着祖先做过的事,路边可能就有他们祖先的坟冢、简陋的土屋、竹林、院子,生活的故事多年前就是这样了。
亲眼目睹一个古老帝国的灭亡,让32岁的美国教师那爱德感到十分震撼。虽然他很想留在成都,继续履行他和校方续签的教学合同,但12月8日成都兵变发生时,那爱德在乱军的胁迫下,一度失去了人身自由。脱离危险后,他被迫离开了这个不再安全的城市,乘船前往上海。
那爱德眼中的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它位于距长江入海口50英里处,长江的支流黄浦江流经这个城市,各个国家的船只间或在这座东方的大港泊靠。这个城市代表了许多外国人的利益,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花园、公园以及很多建筑完全可以和美国城市媲美。上海大约居住着8000名外国人,整个城市的人口约为60万。这里的居民住宅很大,全都建在一起。没有木结构的房子,而是用砖石砌成的。法国人的聚居区很大,但英国人占据绝对优势,英国人雇有印度警察。那爱德在信中说:“我在一间摄影室有一个很好的职位,我希望在摄影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如果我选择它,我会持续追求下去。”
1912年9月,成都时局已经基本平静,那爱德再次乘船从上海返回成都,重新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1913年4月初,那爱德带领学生到彭县铜矿实地考察,虽然这并不是校方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注重实践的那爱德从教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经常带学生外出考察。他没有想到,战争没有真正危及他的安全,一次普通的教学实习却把他带向了死神。据四川大学档案馆记载,那爱德在这次考察中感染了瘟热症,于1913年4月14日被送进成都的加拿大循道会福音堂医院,入院后,病情转化为肺炎。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虽然现在的医疗手段一般都能治愈,但它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几大原因之一。在那爱德生活的那个年代,由于还没有发明抗生素,肺炎更加可怕,一旦患病就很难治愈。那爱德入院五天后,1913年4月19日下午6点,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34岁。1913年出版的英文报纸刊登了那爱德的死讯,报纸对他的评价是:成都以其公立学堂中聘请有高素质的外籍教师而闻名。这些外籍教师中许多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那爱德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优秀的摄影师,他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作为一名终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教师,他的付出远远超出了聘书所规定的内容。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名字代表着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