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活动的岗位化、日常化……‘创先争优’并非是要‘争’出高下,‘争’出荣耀,而是激发进取精神,激活创造力。”在10月12日举行的四川大学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王红教授这样讲述自己的感悟。

王红教授在四川大学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
王红,女,1959年1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作为一名有着近三十年党龄的党员,王教授在教师岗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普通党员在平凡岗位上的先进性。
情系教坛:用永不倦怠的行动实践党员先进性
“二十多年前,我刚走上讲台不久,一位前辈老师就告诫我说,教书最怕的是教厌了,教烦了。多年后我才体会到老师的深意:职业倦怠感是教师工作的大敌。”王红教授感慨道。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王红谨记前辈的谆谆教诲,教书育人丝毫不敢懈怠,任何一堂课从不愿意轻忽。即使是已讲授过十多遍的课程,她也要花大量时间准备,不断补充、更新材料,不断扩展新知识、介绍新观点。
为了讲出新意,王红老师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古代文学课上,她带领学生进行旧体诗词与文言文的写作练习,还把好的作品集纳成集挂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讨论学习。很多学生甚至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光临她的博客进行回复探讨,还有不少同行老师也被吸引进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网络打造成课堂,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中文系专业课的教学外,王红教授还担任了全校文化素质课《中国诗歌艺术》、《中华文化》的教学任务。她针对选课学生的非中文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内容深入浅出,讲授形式生动有趣,受到学校文理工医各类学生的热烈欢迎。《中国诗歌艺术》课在她十年的苦心经营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四川大学文科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同时,她与谢谦教授合著的《中国诗歌艺术》教材与配套电子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被作为高校通识课教材向全国推广。去年,重新设计并录制的该课程,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上网的视频公开课。课程上网后,王红教授与受众在网上积极互动交流,将教学由传统的讲坛变为网络平等对话,受到网络受众的热烈欢迎。该课程因注重质量,社会反响良好,目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大学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之一。

王红教授讲授视频公开课
“岗位化的特点使得‘创先争优’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求,而不是悬浮于半空的口号,激励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创先争优的精神落实到岗位职责中,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标准地完成本职工作。日常化不是阶段性地突击式的活动,而是将创先争优的要求融入平常的具体的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具体化、经常化。”作为一名已经有29年党龄的老党员,王红认为,党员先进性不是说的,是做的;做一名称职、敬业、富于激情、有创造性活力的教师,这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正是因为时刻以党章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永不倦怠的行动实践党员的先进性,王红教授不仅先后摘得宝钢奖、四川大学教学名师奖,而且还于2012年9月被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为“四川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她说:“我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党员、普通教师,能有幸从事喜爱的工作,只求一个‘幸福感’。”
心系学生:用真情和文字为心灵擎一盏灯
“昨天,我的学生死了,从高楼遽然飘落。刚参加工作两年,一份常人看来不错的工作。生命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凋谢……”这是王红教授博客里的一段文字。
2005年,王红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毕业后自杀了,孩子的母亲告诉她,儿子生前最后一个想联系的人就是她。听到这个消息,王红震惊了。在那个漫长的夜晚,她思绪澎湃,彻夜难眠,于是开通了博客“长亭短亭”,悲伤地写下了第一篇博客文章:
一个敏感而孤独的年轻人就这么毫无理由地“不在了”,而我作为他最后一个想联系的人,却连他是怎样“不在”的也搞不清,生命就这样无常?人生就这样无奈?已启程去天堂的孩子,你寂寞吗?
之后,王红又接连写了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这几篇文章受到了学生、同事们的热捧,点击率很高,后面还跟了不少的回复。大家纷纷跟帖发表自己的想法、建议。
再以后,王红教授的博客“长亭短亭”便成了学生们和社会广大青年的“心灵鸡汤”。同学们心中的困惑、对社会的迷茫、考研、找工作等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考试作弊等敏感话题,都在“长亭短亭”上热烈而平等地探讨。这个博客迅速得到校内外年轻人的追捧,大量文理工医的学生成了王红的朋友、“粉丝”,校外许多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也把王教授“加为好友”,在网上,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亭长”。 2007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以《教师博客:大学生的心灵鸡汤》为题报道了王红的博客。现在,王红“长亭短亭”博客上已经有她撰写的200多篇文章,学生的评论和留言达到3000多条,点击率更是超过了13万。

王红教授和学生亲切交流
“ 老实说,以一个普通教师的微薄力量根本担负不起指引别人的人生道路之责,我能做的只是将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坦诚地告诉同学。”王红情系教坛,心系学生,一直用一颗朴实、真诚、温暖而谦和的心对待学生们。课堂教学之外,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每学期的第一堂课,王红都会公布自己所有的联系方式。她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和个人博客与学生们交流讨论他们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问题。其中,她借助博客讨论学生作弊问题,两天内近2000浏览量,56条评论,几乎形成了一次关于诚信问题的集中的道德追问。不分问题的份内份外,不介意学生来自于哪个专业、哪个学院,不求任何待遇回报,王红老师一律有问必答,日积月累,到底回了学生多少信件王老师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仅仅知道保存在电脑中的回复学生的较长的文字就已达四十多万字。
“一个专业课教师,如要为学生做许多,是不现实的。但在学生需要时却完全无动于衷则是愧疚的。”王红希望的教师生涯,不是仅仅教书匠式的蜡炬成灰般的简单奉献,而是一种丰满圆融、生气淋漓的人生进程,这个进程正来自于她与学生们之间那些难忘的真情邂逅与相知相惜。2008年夏,王红曾在送别毕业学生的一篇小文《美丽的邂逅》中这样说:“记下我和学生的那些难忘的片断,因为这是我生命中最丰满圆融、生气淋漓的细节,抽去这些,我的人生就干瘪乏味许多。我们常说人文关怀,哪里是在关怀别人,首先是在滋养自己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从来就不是付出,而是在获取。不是学生感谢我,而是我应当感谢学生。我怎能将他们看成无个性无情感的工作对象,怎能将他们当作自己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她与学生做“二十年之约”,希望他们毕业二十年返校相聚,不介意谁当了教授、局长……但要看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高高兴兴地生活和工作着。
二十多年如一日,凭借灵魂的相互滋养,答复学生数十万字,无一字可算学术成果;为教学焚膏继晷,奉献心力,不求名与利,只求一个丰满圆融的“幸福感”。王红教授珍视教坛、爱惜学生,她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脚步仍在继续,正如她所说的那样:“今后,我还将继续把创先争优的精神落实到自己工作的细节中,永远坚守一线教师的职责,以教书育人为荣,以愉快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