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科学及艺术院院士大卫·威茨(David Weitz),作为四川大学“海纳人才工程”中的特聘的高端外籍教授,于2012年5月来到四川大学,并于5月28日和29日履职为四川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讲了一堂公开课,引得课堂爆棚,赢得学生满堂喝彩。记者有幸目击了这次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精彩讲学,并专访了大卫·威茨教授。
世界顶尖大学别开生面的课来到川大
大卫·威茨教授是国际上软湿功能材料、胶体微粒系统、生物物理与生物材料、微流控等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已发表了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400多篇,其中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刊物上有近30篇论文,申请了发明专利56项,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非常大的学术影响力。这次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把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原版课程《高级烹饪艺术和软科学》搬到了川大。一位学术造诣颇深、学术成就斐然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怎么和烹饪挂上了勾?这一悬念,当天吸引了600多名学生去听课,除了理工科生,不少文科生也抱着浓厚的兴趣赶到了报告厅。

大卫·威茨教授颇有“明星”风范,大胡子,眼睛炯炯有神,典型的大师气质。开课当天,川大的同学下午5点过就去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抢占座位,发现这位大牌教授已经早早到场,在那里为7点20分的讲座做准备了。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各个过道都挤满了人,甚至有学生干脆席地坐在了第一排座位前的地面上,以便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讲授,场面非常热闹。

讲台上摆满了鸡蛋、牛奶、酒和冰桶。本以为来自哈佛的大教授,会为大家讲学术报告,带来最高端的理论知识。可整个过程好像并不算是演讲,而是在用科学来做饭。他先将鸡蛋分别放在61℃、63℃、65℃的水中烹煮,让大家见识了鸡蛋在各自相差三个摄氏度情况下呈现为“液体、糖心蛋与固体”的区别。学生们都伸直了脖子,睁大了眼睛看结果。接着又让大家一起抛冰袋做冰激凌,协助大卫的是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他的好友褚良印教授。褚教授制作冰激凌失败后,大卫开玩笑说:褚教授肯定“偷懒”了,没有认真搅拌牛奶和糖,所以奶油做得不成功,导致冰激凌也没做成,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又煮鸡蛋,又做冰激凌,讲台变成“厨房”。原来,教授是要通过这次烹饪实验,让大家认识蛋白质结构如何形成的过程。人们平常都只知道冰的“温度”是0℃,但教授却用实验解开这个“认知误区”,他将酒和冰在某种条件下混合,让大家见识了“-5℃的冰”。
改变传统的讲解方式,在轻松、活泼的烹饪实验中讲科学,一番富有生活艺术情趣的讲课激起了在场同学们对相关科学领域的好奇心。原定为两个小时的演讲,一直被热情的学生拖到很晚。讲座整整持续了3个多小时。
科学与制作美食一样,不能枯燥和无趣
将烹饪艺术与科学搭调在一起,把讲堂变成厨房。有这样上课的?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抱着诸多好奇与疑问,学校新闻中心组织多家社会媒体对这次别开生面的课进行了现场报道,并对大卫教授进行了联合采访。

大卫说:“在哈佛,其实不是所有学生都爱科学,甚至远不及中国学生喜欢科学,所以老师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爱上科学,会准备很多有趣的实验和演示来吸引学生。”他向记者透露:哈佛学生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之一,不少人觉得上不上课也差不多,所以逃课的、在课堂上玩电脑玩手机、玩facebook等把戏的都有。可能有20%的学生会在课上心不在焉。所以如何吸引住学生,是哈佛大学老师们比较艰难的问题,也是他个人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科学与烹饪》,就是由他和一名顶级大厨联手合作,给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科普兴趣课程,跟哈佛“幸福课”一样,“上座率”很高,深受追捧。
大卫告诉大家,高级烹饪艺术和软科学及基因其实有许多关联,“我不会做饭,也从不做饭,但我却请教过最资深的美食专家,向他学习什么样的温度和压力下能制作出最上乘的美食。” 大卫表示,自己对生物材料的研究能帮助自身对烹饪艺术的理解,化学和生物,都能让生活更美好,烹饪会涉及许多这方面的知识。
大卫认为,科学与制作美食一样,不能只要求食物熟了就好,而要精益求精,做科学就需要实践和严谨的态度。他还说:“科学的学习不能是一个枯燥和无趣的过程,在娱乐中学科学,在科学中找快乐,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把学生留在课堂,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不断钻研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享受这样的学习方式。”据悉,大卫为了上好这堂课,专门花了一天时间做准备,亲自到超市选购食材。
创新+领导+自主思考能力=最优秀的学生
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哈佛大学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眼中,是一个神秘而难以企及的顶峰,他们是如何选择学生的?大卫·威兹在接受采访中透露,哈佛招收的学生肯定都是顶级优秀的,总的说来,必须合乎这样一些标准:一是要有创新能力;二是要聪明,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潜力;三是要具有领导能力。“哈佛的学生不一定是学术上最好的,但必须是某个方面顶尖的,可能是艺术、体育、辩论口才等等。”
谈到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最期待中国学生包括川大学生什么时,大卫教授向记者透露了中国学生在哈佛的一些情况:有很多中国学生是哈佛最好的学生之一,但中国学生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去质疑教授”。大卫说,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质疑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在国外,教授们更希望锻炼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他以自己的《科学和烹饪》课堂为例表示,课堂上的烹饪和实验其实都只是载体,目的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去学会向教授发问,甚至质疑教授的结论。这样的课程,主要就是要发掘和激发学生更多的对科学的兴趣,并对传统的科学权威和定律进行质疑。
大卫认为,中国学生往往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少人缺少“反驳教授的能力”,总以为老师什么都是对的。他表示,无论在哈佛还是川大,他都会告诉他的中国学生,他最高兴的那一天是中国学生证明他错的那天,“中国学生应该学会更好地自主思考和向教授提问”。
愿做哈佛文化和川大文化之间的桥梁
为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四川大学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实施包括“文科优秀青年百人计划”、“高端外籍教师计划”、“全职外籍教师计划”、“学科跨越定向引智”计划、“卓越学者计划”、“海外名校博士选聘计划”等七大计划内容的“海纳人才工程”,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高端外籍教师”计划,旨在重点聘请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顶尖名校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奖者到四川大学任教,为川大学生上课、指导科研、并带来最全新的科学前沿资讯。大卫表示,正是缘于川大的这项国际引智工程,并缘于曾在哈佛大学做过高级访问学者的学校化工学院副院长褚良银是他的好友,他有幸成为了川大引进的高端外籍教授。据悉,按照学校与他的合同约定,大卫教授每年都会抽出累计一个多月时间留在川大,每年都将固定往返于哈佛与川大之间。
大卫表示,自己对四川大学虽尚不够了解,但他最好的朋友在这里,他喜欢成都,喜欢四川大学。他向记者透露哈佛文化的核心,认为哈佛大学会教学生视野广阔和很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领导才能、科学知识等。他说,跟四川大学有些类似,哈佛对教师的评定一般也有三个方面:教学、科研和对大学的贡献。其中,教学的评定,也设有学生打分、投票等反馈环节,与川大一样,好的课程、有用的课程以及讲得生动的课程,在哈佛都是受学生追捧的。而科研,同样占最大的权重,其评定设有终身教职评价标准等。
大卫一直很乐意在世界各地做讲演,长年来已累计500多次受邀在世界各地做学术报告。现在,在世界各地巡回讲学的大卫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作为来自哈佛的川大高端外籍教授,他很乐意在哈佛与川大两个研究型综合大学之间架起交流沟通的桥梁。
据悉,包括哈佛大学大卫教授在内,目前已经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PhilCoates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AlanGaren教授,日本建筑大师藤井明教授等14位国际著名专家被川大引进为高端外籍教授,其中已经有12位教授已经到校来开展工作。按照计划,学校预计2-3年高端和普通外教达到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