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出生的尹可华教授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懂得四门外语,文革进过牛棚,获得过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他,坐在这座为之辛勤耕耘五十载的校园里,谈的更多的,不是人生的辉煌与壮丽,不是事业的成功与荣耀,而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真知灼见,是对四川大学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热切期盼与坚定信念。
创造力从哪里产生?实践!
从2004年开始,尹教授每年都会利用学院开设的“电气名师讲坛”与同学们交流,他的讲座不仅向同学们介绍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授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态度。科研成果如何诞生?科技创新从哪里来?尹教授总是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同学们,创造力来自实践!
1973年,由于四川输油管线受到电力线的影响,打坏了很多设备,尹教授受邀参与这一难题攻关。当时很多专家认为,通信干扰的计算方法和防护措施已有外国文献理论,只需照做即可。但尹教授力排众议,坚持通过实验,依据实验数据来进行研究。其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作为第一主研人员的尹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四川江油、华阳,黑龙江大庆,辽宁大连、锦州、山海关、秦皇岛,上海,陕西黄牛埔,昆明贵阳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实验,在学校实验室也作了许多实验和理论分析。经过长期艰苦实践,尹教授终于深入了解了管道的电磁特性,证明外国理论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存在巨大误差,同时开创了全新的电磁场研究理论(相对变异性电磁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输油管线防护措施。该创新理论同时获得了1985年四川省首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因为他们有瓦特、达尔文、法拉第,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为他们有爱迪生、贝尔,爱因斯坦,21世纪呢?”尹教授总是意味深长对同学们说,“我们要通过实践做一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东西,一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东西,这才是民族兴旺的标志。”
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哪里?兴趣!
“听说您每年都会在电气学院挑选部分本科生到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请问您是如何选择学生的呢?”谈及尹教授结合信息和电子技术现状,在学校和学院政策、资金、场地支持下独创的人才培养模式,尹教授乐呵呵地说,“不是我选择他们,是他们选择了我。”
的确,尹教授实验室里的同学都是在听过他的讲座后“自投罗网”的,尹教授欢迎任何对电气感兴趣的同学到他的实验室实现研究设想,而他只是从旁提供“在科学上少走弯路”的必要指导,提供“怎么能让学生娃娃出钱”的免费实验设备和材料。电气学院08级本科通信专业郭峰同学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在尹老师指导下自学单片机的他,在编程序第一次调试的时候,调试了很久却怎么也调试不出来,更找不出原因,他心里十分着急,便给尹教授汇报了情况。尹教授便与他约定第二天亲自到实验室查看问题。尽管那天天气非常寒冷,但尹老师依然如期而至,拿着万用表仔细地一点一点地测着数据,并找着原因……。就在这一天下午,郭峰同学终于调试程序成功,他说“我很激动,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科学的乐趣,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尹教授这套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引导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订科研计划,自己到实验室实验,自己去寻求课题的答案,自己去品尝科研的酸甜苦辣,在此过程中顺其自然引导,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研究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创造自身优势。这一模式,不但与学院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勤思考、重实践”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兼容,而且潜移默化激发了同学们科研潜力,真正使同学们感受到了通过自身奋斗解决科学问题的乐趣。
对待学生的关键是?奉献!
想和尹老师交流的同学可以采取四种方式,QQ视频、电子邮件、电话和到实验室来,可以谈两个方面的话题,学习上的和生活上的。
生活中的尹老师,是一个永远乐观、和蔼的长者,他会和同学们分享关于社会、关于科学的看法,分享做“做任何事,都可以带着艺术的感觉来做”的人生真谛,会教同学们品读历史,领悟时代的悲欢离合,学会做人的原则道理。他会主动询问同学们的生活状况,然后自己掏腰包帮他们改善生活,从家里面给他们带月饼、水果吃。找工作的同学遇到了困难,会去找他倾诉;考研遇到问题的同学会找他帮着出谋划策;甚至耍朋友的事情同学们也会说给尹教授听。因为每一个同学都知道,尹教授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学生好,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的学生和孩子。
谈到这些,尹教授笑笑说,“学院像我一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在职教师还需要克服教学任务繁重的现实困难,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为学生进行创新指导,他们更不容易”,尹教授顿了顿,“现在社会上的风气很功利,但教师不能把挣钱作为第一目标,教师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奉献,应该是爱护学生,所以,我总是像心疼自己的科研成果一样心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