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隶属于基础部,是目前泸州医学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室。主要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还面向学院、两附院及兄弟学校与单位的教学与科研,成为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地和科研工作的龙头。200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二级实验室”合格评估。
一、基本情况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由细胞培养室、电子显微镜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高效液相色谱室四部分组成。分布于基础部大楼的第一、三、五层楼。有实验室8间,面积560m2,仪器设备总值160余万元,可向学院、两附院及社会提供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电镜检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实验技术咨询服务。
二、人员配备: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12人、兼职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8人;具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61.9%,研究生学历人员占38%.他们分别负责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电镜等科研教学和实验技术工作。
三、工作情况分子生物实验室目前承担科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课题2项,省级课题7项,市、院级课题4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获课题成果、优秀论文奖14项,培养或协助培养研究生10余名。同时还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电镜技术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任务。
四、专业情况介绍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具有一支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先进,实验条件较好,管理规范。建立了一系列生物医学的重要技术方法,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可进行双向电泳、RT-PCR、Westen-blotting、DNA及RNA的分离纯化、免疫组化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培养室可进行神经元细胞、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肝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细胞的培养、收集和分离;电子显微镜室能承担临床病理诊断、科研中常规的电镜制样及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等工作;而高效液相色谱室是目前学院唯一拥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的科室,它可以进行药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分析、血药浓度的含量测定和监控及食品添加剂含量测定和分析等。该实验室还招收或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同时还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电镜技术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任务。
五、承担的教学情况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辅相成,成为一个现代化实验室的重要职能。
1、开设了病理检验专业电子显微镜诊断课程32学时,研究生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52学时。
2、经学院批准,开设高年级本科学生分子生物学54学时,研究生、高年级本科学生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技术32学时。
3、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四川省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六、科研方向以及科研成果介绍主要研究方向:细胞信号转导及其网络的研究科研成果介绍:
1、细胞非凋亡、非坏死性死亡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最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家逐渐认识到细胞的不同死亡方式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室的刘佳佳教授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的非凋亡、非坏死性细胞死亡方式,并有多篇相关论文在国际、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这种新的死亡方式的机理,尤其是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深入研究将为创立细胞死亡的新途径提供分子水平的实验依据,并有助于揭示细胞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原理。
2、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的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细胞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学说及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理论创立以来,细胞内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形成热潮,发现并证实了近10条信号转导途径,但迄今为止对这些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几乎都是局限于“线性”方式的描述,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是以信号转导网络的形式存在,某一信号转导所产生的最终生理效应,是若干信号转导途径的综合作用结果,这就构成了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性。有关这一崭新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对细胞整体功能的全面认识,并有助于理解某些信号转导功能性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如肿瘤、糖尿病和精神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为此,本实验室正在将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的新思维融入到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之中,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细胞“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信号转导系统功能蛋白质组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以确定各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对生理效应的影响。目前,这一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其研究成果可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赶超国际水平。
3、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复杂性的计算机模拟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两门在生命科学及自然科学中分别得以迅猛发展的学科在20世纪末走向交叉融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并成为目前分子生物学中最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这一领域已相继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库和分析软件,但缺乏有关细胞信号转导功能蛋白质组计算机数据库资源,而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性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极少,且研究结果具有片面性,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可以填补国际空白。本实验室的李洪教授、何涛副教授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性及计算机模拟”,拟在细胞“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跨膜信号转导系统功能蛋白质组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建立全面完整的小鼠细胞信号转导组成成分及动力学参数的VFP数据库,利用米氏方程多底物多产物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信号转导模拟器软件,并利用该模拟器软件模拟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以促进对完整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及复杂性的全面认识。目前已取得一些初步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生命科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审视和剖析,将近年来生命科学中的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如细胞死亡、功能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细胞信号转导及其网络的研究方向,这一领域在世界范围刚刚兴起不久,在我国尚属研究的薄弱环节,因而可望在该领域取得一些开创性的成果。
此外,实验室还在细胞粘附分子与肿瘤、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及肾组织缺血损伤等不同领域和方向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均是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依托,在学术思想上彼此借鉴和交流,在方法上彼此应用,形成了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的格局。
七、研究生教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两位,已招收分子免疫学及细胞信号转导方向的研究生6名。实验室向全院的研究生开放,为研究生完成课题提供实验场所、技术指导及咨询,已协助培养学院及两附院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十余名。两位导师的简介如下:
刘佳佳教授,留日学者,科研处副处长。主要从事分子免疫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他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的非凋亡、非坏死性细胞死亡方式,并有多篇相关论文在国际、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他正在对这种新型死亡方式中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致力于和中性粒细胞相关的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何涛副教授,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及其网络的研究。现承担及主研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项,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目前正在进行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性及蛋白质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