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双职 务:职 称:副研究员学 历:博士研究生电 话:+86 传 真:+86 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xiangshuang@cib.ac.cn
个人简历 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曾于2010-2011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公派访问研究。自2002年7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所从事植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长江上游地区山地生态系统植物生活史对策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专项项目、中科院STS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际科技合作专题等5项,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等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章),参编专著4部。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
(1) 森林植物耐荫机制与物种共存
(2) 高寒草甸植物生活史对策
(3) 高山资源植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 植物功能生态学
社会任职及荣誉(含获奖) 1.中国科学院公派留学基金-访问****。
2.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构建与示范(:2018SZDZX0033,2018-2020)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西南彝族集聚区山地特色农业转型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 Y8C**, 2018-2019)
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亚高山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旅游景观的功能提升关键技术”(2018-2019,参加)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子课题:建群种树种播种促进次生灌丛成林演替技术(2017YFC**-3,2017-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亚热带森林植物高生长对策与物种共存机制”( **, 2014-2017)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人为(旅游)干扰下九寨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2013DFR90670-01-03,2013-2016)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常绿阔叶林林下木本植物的耐荫机制:茎寿命的生态学意义”(**, 2011-2013)。
代表论著 [1]杨芳,王振孟,朱大海,阳小成,向双*.常绿阔叶林林下6种木本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动态特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DOI:10.19675/j.cnki.1006-687x.2018.11018, 2019.
[2]左有璐,王振孟,习新强,向双*,孙书存.川西北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对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4(6): 1195-1203, 2018.
[3]. Scafaro A.P.#,Xiang S.#, Long B, Bahar NA., Weerasinghe L.K., Creek D., Evans J., Reich P.B., Atkin O.K*. Strong thermal accl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tropicaland temperate wet-forest tree species: the importance of altered Rubisco content. Global Change Biology, 23(7):2783-2800 doi: 10.1111/gcb.13566, 2017(共同一作)
[4]. Weerasinghe L.K., Creek D., Crous K.Y.,Xiang S., et al. Canopy position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respiration and associated traits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in Far North Queensland[J]. Tree physiology,34:564-584, 2014
[5].丁建林,韩越,包维楷,向双*.岷江百合的生物量分配对策及其海拔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 254-260, 2014.
[6].Xiang S., Reich P.B., Sun SC., Atkin O.K. Comparison studies of leaf traits scaling relationships of contrasting temperate and tropical wet forest species. Functional Ecology, 27(2): 520-532, 2013.
[7]. Li Y, Yang D,Xiang S., et al. Different responses in leaf pigments and leaf mass per area to altitude between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woody speci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61(6): 424-435, 2013.
[8].Xiang S., Wu N. & Sun SC. Testing the generality of the ‘leafing intensity premium’hypothesis in temperate broad-leaved forests: a survey of variation in leaf size within and between habitats. Evolutionary Ecology 24: 685-701, 2010
[9].柳凤娟,向双,阳小成,孙书存.两种光照生境下4种常绿阔叶树的单位叶面积干重、光合能力与化学防御物质含量比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6, 462-467,2010
[10].Xiang S., Wu N. & Sun SC. Within-twig biomass allocation i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specie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allometric scaling analysis. 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 23, 637-647: 2009
[11].Xiang S., Liu Y.L., Fang F., Wu N. & Sun SC. Stem architectural effect on leaf size, leaf number, and leaf mass fraction in plant twigs of woody spe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70: 999-1008, 2009
[12]. Yang DM, Niklas K.J.,Xiang S., Sun SC. Size-dependent leaf area ratio in plant twigs: Implication for leaf size optimization. Annals of Botany, 105: 71–77, 2010.
[13]. Sun SC., Niklas K.J., Fang f.,Xiang S., Wu XW., and Yang XC. Interspecifically related to biomass allocation? A Survey of 25 dicot shrub species from an open-growing dry vall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71, 6:615-625,2010.
[14].Xiang S., Guo RQ., Wu N. & Sun SC.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Zoige Marsh in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Ecological Engineering, 35: 553-562, 2009
[15].参编专著:吴宁,刘庆主编《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与岷江上游的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8
[16].向双,刘世全,陈庆恒,丁建林,乔永康.2004-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葡萄栽培的土壤适宜性研究.园艺学报, 31(3):297~302, 2004.
[17].向双,丁建林.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葡萄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3):11-14 , 2003
[18].丁建林,向双,贺光伦..2003.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酿酒葡萄引种试验.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3):14-16
[19].刘世全,袁大刚,向双等.川渝地区水土流失因素分析和治理对策.水土保持学报, 16(5):14-18, 2002.
[20].向双,邹金龙,刘世全.四川盆地丘陵坡地集雨蓄水工程效益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3):249-252, 2001.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向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0-03
相关话题/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胡军华
胡军华职务:职称: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86传真: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hujh@cib.ac.cn个人简历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环境变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及物种保护需求,从不同维度探讨环境变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方光战
方光战职务:职称:副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fanggz@cib.ac.cn个人简历 2013/11-至今,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副研究员 2010/07-2013/11,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朱单
朱单职务:职称:副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zhudan_m@cib.ac.cn个人简历 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副站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帮经
李帮经职务:职称: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libj@cib.ac.cn个人简历 1991.9-1995.7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 1995.8-1998.8成都宏明电子实业公司 1998.9-2001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尹华军
尹华军职务:职称: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yinhj@cib.ac.cn个人简历 尹华军,博士,研究员/博导。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齐银
齐银职务:科技处副处长职称:副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qiyin@cib.ac.cn个人简历 2001-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学士; 2005-200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代玉梅
代玉梅职务:职称:副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daiym@cib.ac.cn个人简历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微生物博士学位。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美国UniversityofMassachus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罗应刚
罗应刚职务:职称: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yinggluo@cib.ac.cn个人简历 1993.9——1997.7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生物学专业。 1997.7——2000.7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卢涛
卢涛职务:职称:副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lutao@cib.ac.cn个人简历 卢涛,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9、2004年分别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芳兰
李芳兰职务:职称:副研究员学历:博士研究生电话:;**传真: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件:lifl@cib.ac.cn个人简历 1998.9-2002.7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9-2007.7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学,获博士学位 ...成都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