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评价技术(沉积方向) | ||||
时间:1月26日上午 |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时间 | 主持人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成因 | 田景春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8:30--8:50 | 陈洪德 |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储层类型及成因 | 侯明才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8:50-9:10 | |
热液碎屑岩储层: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实例 | 时志强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9:10-9:30 | |
鄂尔多斯盆地礁滩型储层沉积特征 | 赵俊兴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9:30-9:50 | |
茶歇 9:50-10:10 | ||||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古岩溶储层形成机理 | 文华国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10:10-10:30 | |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化流体温度 | 胡作维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10:30-10:50 | |
南海西沙海域新近系白云岩结构演化特征 | 黄可可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10:50-11:10 | |
中国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与预测技术 | 陈洪德 | 沉积地质研究院 | 11:10-11:30 |
专题一: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评价技术(地球物理方向) | ||||
时间: 1月26日下午 |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时间 | 主持人 |
单步法Q值提取研究 | 文晓涛 | 地球物理学院 | 2:30-3:00 | 曹俊兴 |
元坝地区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地震预测 | 邓继新 | 地球物理学院 | 3:00-3:30 | |
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 周怀来 | 地球物理学院 | 3:30-4:00 | |
茶歇 4:00-4:20 | ||||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识别与预测研究 | 李琼 | 地球物理学院 | 4:20-4:50 | |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问题探讨 | 曹俊兴 | 地球物理学院 | 4:50-5:20 |
专题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及成藏动力学 | ||||
时间:1月27日上午 |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时间 | 主持人 |
四川盆地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理论 | 刘树根 | 能源学院 | 8:30-8:55 | 李勇 |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差异隆升作用 | 邓宾 | 能源学院 | 8:55-9:20 | |
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 徐国强 | 能源学院 | 9:20-9:45 | |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深部地质结构建模 | 王绪本 | 地球物理学院 | 9:45-10:10 | |
茶歇 10:10-10:20 | ||||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成像与盆山耦合 | 王志 | 地球物理学院 | 10:20-10:45 | 王绪本 |
松潘甘孜—龙门山—四川盆地构造耦合 | 李忠权 | 地球科学学院 | 10:45-11:05 | |
龙门山隆升机制与前陆盆地动力学 | 李勇 | 能源学院 | 11:05-11:30 |
专题三:油气藏开发地质及储层改造与采收率 | ||||
时间:1月27日下午 |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时间 | 主持人 |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水分布模式与排水找油实践 | 陆正元 | 能源学院 | 2:30-3:00 | 伊向艺 |
高温高盐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EOR技术 | 李华斌 | 能源学院 | 3:00-3:30 | |
深部高压致密裂缝性砂岩气藏储层改造机理研究 | 伊向艺 | 能源学院 | 3:30-4:00 | |
茶歇 4:00-4:10 | ||||
中低渗和高温高盐油藏驱油聚合物及其溶液理论 | 钟传蓉 | 能源学院 | 4:10-4:40 |
专题四: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理论(常规) | ||||
时间:1月28日上午 |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时间 | 主持人 |
四川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 刘树根 | 能源学院 | 8:30-8:55 | 徐国盛 |
四川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 徐国盛 | 能源学院 | 8:55-9:20 | |
川中灯影组流体充注及油气成藏过程 | 王国芝 | 能源学院 | 9:20-9:45 | |
茶歇 9:45-10:00 | ||||
川中高—磨构造龙王庙组流体充注与油气成藏 | 袁海锋 | 能源学院 | 10:00-10:25 | |
西部大型盆地碳酸盐岩领域油气集聚带形成的主控因素 | 周文 | 能源学院 | 10:25-10:50 | |
渤海海域蓬莱9—1中生界大型花岗岩潜山油藏的成藏特点 | 梁家驹 | 能源学院 | 10:50-11:15 |
专题四: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理论(非常规) | ||||
时间:1月28日下午 |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时间 | 主持人 |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的独特地质作用 | 刘树根 | 能源学院 | 2:30-2:55 | 周文 |
陆相页岩油气地层的几个关键问题认识 | 周文 | 能源学院 | 2:55-3:20 | |
陆相页岩油气基本特征与评价思路 | 邓虎成 | 能源学院 | 3:20-3:45 | |
页岩气含气性评价 | 杨宇 | 能源学院 | 3:45-4:05 | |
茶歇 4:05-4:15 | ||||
页岩气勘探开发特征 | 马若龙 | 能源学院 | 4:15-4:40 | |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研究 | 陈文玲 | 能源学院 | 4:40-5:05 | |
贵州习水地区泥页岩裂缝发育体系特征 | 杨迪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5:05-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