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目击者》拍了半个月 花掉1000元
来源:天府早报 11月13日 6版 动态事
(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141113/tfzb716176.html)

11月10日,由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学生王康、晏大鹏完成的作品《目击者》荣获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最佳新作奖。导演王康介绍,《目击者》这部作品是根据某网络小说改编的悬疑类微电影,当时共5名同学一起,耗时半个月完成拍摄和剪辑。此次拍摄所花费的制作经费1000多元成本也由5位同学共同承担。
创作缘由
耗时半个月完成学校实习作业
王康介绍,拍摄这部作品是去年9月份的事情,当时王康正在读大四,需要完成学校的综合实习作业。经过和同学们的一番商讨后,王康提议拍摄一部悬疑类微电影作为题材。“当时我们学校拍摄的作品大多是专题和新闻类的,而我觉得微电影的形式也很好,所以决定尝试一下。”提出建议后,在场的其他4位同学与王康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5个人开始分工准备,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微电影正式开拍。但是在拍摄前期,最重要的导演选择环节,同学们一致认为无论从拍摄经验还是技巧方面考虑,王康都是这部作品导演的不二人选。
去年11月份,经过和同学们多次的探讨后,王康决定以网络小说进行改编作为本次微电影的剧本。“确定剧本了以后,大家就开始商量各自扮演的角色,场景分布和拍摄设备等等这些问题。”王康介绍。最终确定下来的固定场景就有5个,其中有几个场地是需要提前进行协商的,“比如我们有一场戏要在便利店拍摄,我们最后是通过托同学的关系在他亲戚家的商店里面拍的。”而在其他的拍摄成本方面,王康则表示是和同学一起共同承担,从前期准备到完成拍摄一共花费了1000多元钱。
除此之外,由于这次微电影的拍摄也是王康的处女作,所以不管是在作品质量还是演员的表演方面,王康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原本仅10分钟的作品耗时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然而让王康和同学最煞费苦心的还是在后期剪辑的时候,由于需要安静的环境,王康和同学将剪辑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了晚上。为了能够尽快将作品完成,王康和同学需要熬夜剪辑,甚至有的时候是整个通宵。
12月初的时候,终于将这部名为《目击者》的作品交到老师的手里。
拍摄过程
哭戏最难拍一场戏从白天拍到晚上
王康介绍,作品《目击者》是一部以网络小说改编的悬疑类作品,虽然基调属于比较沉重的,但是拍摄过程中,却有很多欢乐的回忆。其中让王康记忆深刻的并且觉得好笑的竟然是一场哭戏。“这场戏我们是从一大早就开始拍摄的,那个女同学一直哭不出来,等到她终于哭出来的时候,旁边的同学一高兴拍了下手,女主角一下又被逗笑了。”如此反反复复,一直拍到了天黑,而就是这样一场哭戏愣是让所有人觉得大家拍了一场喜剧。
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王康不仅担当了导演的职务,并且他也是团队里面的调解员。“可能是我比较会察言观色吧,所以一旦在拍摄时出现有摩擦的情况,我看到后就会出面调节一下大家。”记得有一次,在拍摄男主角被车撞的戏时,因为出现了几次穿帮镜头,于是王康便一直要求大家重拍,但由于当时是冬天,晚上8点多的时候,天气变得更加寒冷,这也使得大家认为拍摄要求过于苛刻,出现了放弃的念头。
了解了情况的王康便和大家坐在一起沟通,最终大家还是选择相互配合,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场景。“加上后期处理过后,整个画面看起来效果就很不错,所以严苛的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王康说道。
老师大加赞赏:
“他的毕业作品让我非常感动”
今年6月份毕业的王康目前在西昌和同学一起共同创业,而就在前天收到了指导老师的电话,得知自己所拍摄的《目击者》获得了亚洲微电影最佳新作奖时,王康表示,“没想过会得奖,很意外。”但是对于能够在大学毕业后得奖,王康则笑言说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终于圆满了。
王康介绍,在大学期间自己就曾拍摄过很多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作业安排,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摄影。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拍摄,之后也曾参与2014年青奥会宣传片拍摄的竞赛,虽然没能收获任何成绩,但这也并未打消王康对于摄影的热情。王康的指导老师林老师介绍:“他的毕业作品让我非常感动,自己一个人负责整部片子的拍摄,最后被评为优秀毕业作品并且拿到了学校毕业作品的最高奖学金。”天府早报记者王亚楠 实习生汪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