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 2010 年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
一、人文学院
(一) 民俗学
本硕士点是2003年设立的,2004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其中高级职称33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论著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该硕士点以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见长。现有2个招生方向:民俗文化学、区域民俗学。
(二)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5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硕士点目前有高级职称教师 10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 人,省级专家 1 人。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 7 部,参编教材 11 部、译著 9 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 4 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 该硕士点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订有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几十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硕士点是2005年设立的,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3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论著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以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见长。现有2个研究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
(四)中国古代文学
本硕士点是2000年设立的,现已招生5届,共31人。培养的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考取了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现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
(五) 专门史
专门史硕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历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西北区域史和中国民族史、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本学科现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人。学科队伍整齐,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2010年招生方向为中国民族史, 区域社会经济史、 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 。
(六)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硕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历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1994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队伍中有高级职称教师 17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 人,省级专家 1 人。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一些学术成果在省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多年来,已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考取博士研究生。该硕士点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订有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几十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 2010 年招生方向为: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
二、法商学院
(一) 中国哲学
本硕士点于 2003 年设立, 2004 年开始招生 , 毕业生 12 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1 项,省级科研课题 12 项,校级科研课题 6 项。出版学术专著 10 部,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许多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996 年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教委首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 1 项; 2000 年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青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二届“入选作品奖” 1 项。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民族文化与宗教 3 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 区域经济学
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设立, 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3 名,副教授 7 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 专著、编著 10 多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12 项。承担教育部课题 2 项、省社科规划课题 3 项,横向课题 5 项,该硕士点在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有自己的方法与成果,现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研究方向。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于 2005 年设立 , 2007 年开始招生 。本硕士点整体师资力量较强,结构合理,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8 人。省级骨干教师 3 人。近年来发表论文 100 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 4 部,参编教材 2 部。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 9 项。
(四) 思想政治教育
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设立, 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12 人。近 5 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3 部,出版教材 3 部。获得省部级奖 10 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 10 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 省级重点学科,并以青海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着重研究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现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师教育学院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硕士点是 2000 年设立的,现已招收五届共 48 人。本硕士点师资(学术)队伍整体力量较强,已形成梯队。几年来,共申请到国家级课题 11 项,省级课题 67 项,校级课题 7 项。出版学术专著 9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文章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管理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程与教学论
本硕士点设立于 2005 年,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 18 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9 人。近几年来,先后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教育科学》、《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6 项,国际合作项目 5 项,获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近 10 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比较教学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人类学、教学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及专题研究等。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本硕士点设立于 2005 年,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已形成梯队。其中高级职称教师 18 名。目前,学术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16 人。几年来,共申请到国家级课题 5 项,省级课题 10 项,校级课题 5 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10 项。该专业在民族教育和跨文化心理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四、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基础数学
该硕士点是 1995 年批准的青海师范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已招 10 届研究生,已毕业 55 人。该硕士点现有教授 1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3 人;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1 人;省级优秀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校级教学名师 1 人。该硕士点已完成 2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3 项、国家社科基金 1 项、省部级以上的基金项目 4 项,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5 项和中学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多项,其中有 1 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 2007 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有代数图论,半群理论,概率统计,代数组合与密码学,理论计算机最优化理论、方法与应用、组合优化与机器翻译。
在图论方向研究领域涉及代数图论与组合优化,已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相当经验的师资队伍。主要学术带头人刘儒英教授长期从事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独立完成和主持完成了《图的着色与图的谱》、《图的色等价与色唯一》、《图的色性与多项式》、《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且有三项获省部级奖励。在《科学通报》、《 Discrete Math 》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被《 SCI 》和《 EI 》收录多篇。这些成果的核心是首先提出了图的“伴随多项式”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解决色唯一的两种模式之一 。近 五年来图论研究小组已完成 2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其中有 1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 2007 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省部级项目四项,被 SCI 收录的文章 30 余篇。
近五年来概率统计方向研究十分活跃,在可靠性统计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全国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代数组合论与密码学方向,以代数理论和组合设计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信道编码学和密码学。导师张秉儒教授曾先后参与了青海师大刘儒英教授主持的省专家基金项目《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和北京大学丘维生教授主持的国家博士基金项目《代数组合论与密码学》的研究工作, 2008 年参与一项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在《数学学报》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
理论计算机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随机网络的可靠性、图和超图多项式及化学分子图及其应用研究。先后 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省部级项目, 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已 发表论文 20 多篇, 其中已有 12 篇被 SCI 收录。
该硕士点所依托的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有三个计算机实验室,五个多媒体教室。本学科中文藏书量 2.4 万册,外文藏书量 1.3 万册,本学科中文期刊 49 种。
五、物理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硕士点于 2003 年设立,硕士点所依托的物理系现有教职工 45 人,专任教师 34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3 人,讲师 11 人 , 省级骨干教师 5 人,校级骨干教师 3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1 人 , 省级专家 1 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 11 人。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委和自选科研项目 23 项。出版教材、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160 篇,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12 项。 2004 年度“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硕士点 2010 年招生方向为: 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电子信息技术、 藏文信息处理 、 藏语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
1 、 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设计和综合测试优化能力。 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方向,是当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热点和发展前景甚为广阔的学科领域。多年来,我系教师在 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 40 余篇的学术论文,出版了《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等六部高校教材和著作。 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的一些成果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业已得到实际的应用。
2 、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依据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 , 应用现代信号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两种主要信号(语音和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或提取隐藏、被噪声淹没的重要信息;或使信息易于存储和传输;或使信息传输的性能得以改善;或使信息易于观测;或使受损的信息得以恢复;或使信息在传输和交换中的保密性得以保证等。在学科上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对特种人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广泛地应用于通信、人机交流、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刑侦司法、交通自控、无人驾驶、雷达、声纳、地震、生物制药、医学检验、遥感遥测、地质勘探以及民用的各个方面。我系以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依托,经二十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一支中青年学术梯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在该领域公开发表论文 60 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
3 、 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
主要研究内容:( 1 )研究数据挖掘与信息融合理论算法及其应用;( 2 )生物序列分析。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生物序列,寻找序列中的隐藏的规律。( 3 )海量信息挖掘和 WEB 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在海量数据检索、分类与集成,与数据挖掘、知识发现。
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研究方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知识工程、面向对象方法、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最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事数据挖掘技术与特定商业逻辑的平滑集成问题,数据挖掘技术与特定数据存储类型的适应问题,数据挖掘系统的构架与交互式挖掘技术,数据挖掘语言与系统的可视化问题和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研究。数据挖掘技术与生物序列分析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生物序列与生命的一些规律所在。
4 、 电子信息技术 研究 方向简介
电子信息技术方向综合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信息的检测、转换和处理的方法,特别是采用微处理器技术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包括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等,其中重点研究采用高速单片微处理器( MCU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等构成的实时处理系统的电路、结构和算法设计,以及软硬件综合设计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5 、 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方向
藏文信息处理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藏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发展,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藏 文信息处理与中文和东方语言信息处理一样,在当代语言文字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藏文信息处理主要是指,藏文文字语言在计算机中输入、存储、处理、传送、置换、显示、打印、读出等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和理论的研究。本方向主要从事对藏文字库的构建、输入方法的研究、藏文网络技术、藏文文字识别、藏文三大方言语音识别、藏英汉机器翻译、藏文精细语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人才。
6 、 藏语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是通过三年的学习 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藏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二是在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方面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较熟练的掌握藏语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 研究 的 对象、过程、方向、内容、方法、应用目标 ,通过 建立形式化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处理藏语,并在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藏语的分析和处理,从而达到以机器来模拟人的部分乃至全部语言能力, 通过对藏语计算语言学的学习确立在机器翻译中双语分析和生成的基本特点,能够选择适当的双语语言学理论来构造系统的运行机制,能够组织各种必要的参数和规则提出在计算机上实现的算法,然后设计程序。 较熟练地掌握一种外国语,能够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外语能力、藏语计算语言学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拥有超越传统语言类院校培养的语言学方面的特殊才能,从而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且可加入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发团队或公司,成为同时拥有两种专业技能的为藏区经济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 真诚地欢迎各方有志青年投入到藏文信息处理当中来,这里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愿我们共同携手推进藏文进入信息时代。
六、化学系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教师 18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4 人,具有博士学位 4 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等二十多项研究课题。近 3 年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 SCI 源刊上发表 60 余篇;获得青海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资料室可提供美国化学文摘及无机化学各研究领域的主要期刊。该学位点建立了设备先进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分析测试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 800 多万元的各类实验设备,能够满足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 5 个研究方向:
1 .无机材料化学 主要进行纳米材料、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功能磁性材料、 光电晶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 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2. 应用稀土化学 主要进行稀土合金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质和应用、非水体系电化学等应用研究。
3. 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 : 主要进行耐热性功能高分子新材料、新单体、新型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包括功能高分子在无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浮选中应用、吸水性高分子与无机化肥复合型吸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功能性高分子与无机耐热材料复合研究以及复合材料在高耐热性材料中的应用等研究。
4 .超分子化学 主要进行 新型主客体识别体系的分子设计与制备, 新拓扑结构的超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生命相关的超分子化学现象的研究,功能性纳米配位结构的分子构筑 等材料的应用研究。
5 .物理无机化学 : 主要进行 理论无机化学、无机化合物的反应、制备、结构性能以及环境污染化学等方面的 化学计量学研究。
七、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该学科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5 人,教师中博士后 1 人,在读博士 4 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另外,还聘请了张国伟院士为兼职教授。该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西部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 973 ”工程子项目 1 项,国家科委及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 5 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 200 篇。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地理信息系统、西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
(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本专业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7 人,教师中博士 3 人,在读博士 2 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研究方向从 20 世纪 90 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传播工作,是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 GIS 应用研究学术团体,并且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龙羊峡库区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青海沙漠的动态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国家 “ 九五 ” 攻关项目。今后将根据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地貌复杂的特点,应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动态规律,为青藏高原灾害预防、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植 物 学
本硕士点于 2000 年获批,目前已招收 60 名学生,毕业 26 人, 2 人考取博士。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14 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 3 人,在读博士 3 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 12 人。省级骨干教师 2 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 2 、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 3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植物资源学、植物微生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动植物协同进化、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 3 项,国家农业部项目 1 项,国家教育部项目 2 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 1 项,青海省级项目 6 项。近 3 年发表论文 87 篇,其中 SCI2 篇,参编专著 2 部,获省级成果 6 项。
(四)生 态 学
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14 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 3 人,在读博士 3 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 6 人。省级骨干教师 2 人。本硕士点研究特色是:( 1 ) 高原植物在低温、低气压和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适应机制;( 2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3 ) 特殊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研究,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机制。( 4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目前,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和保护、生态遗传学。本硕士点所依托的生地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 10 多项,新建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 年一年内获得来自国家、省级支助款项以及日元货款共计 1800 多万元。近 3 年发表论文 87 篇,其中 SCI2 篇,参编专著 2 部,获省级成果 6 项。
八、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本硕士点是青海省唯一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硕士点, 2007 年开始招生。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原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与体育教学训练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结合而成的新学科。 特别注重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青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等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科学的健身意识日益增强,对体育的需求和参与热情不断增涨,对社会体育人才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管理使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根据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 培养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 依托一批国家、省部级项目,与时俱进地进行现代体育教学、训练的基础理论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着力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 13 人,副教授 26 人。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教材 3 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3 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课题 8 项。
九、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该硕士点是 2005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9 人。近 5 年发表学术论文 120 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 50 篇,出版专著 12 部、教材 10 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1 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8 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7 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贵的藏文典籍资料 800 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 4 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字研究、藏族文艺学研究、比较语言学研究、。
十、外语系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论)
本学科具有跨教育学和语言学的性质,主要研究外语(英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它的各个实践层面,涉及中小学英语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课程与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等。该学科的导师毕业于美国美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外文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语系、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进修学习,对美国文化和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熟悉英、美国家大学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2003 年以来,西安外语国语大学聘请为硕士生论文导师,指导研究生 12 人。在国内外发表过文学方面的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