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个人信息性别:男民族:蒙古族出生年月:1972年10月25日籍贯:内蒙古翁牛特旗职称:副教授E-mail:munheocha@hotmail.com学历:博士研究生履历:1992.9-1996.7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本科生
1996.9-1999.7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1999.9-2002.7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2.7-2006.4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讲师
2006.9-2007.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09.10-2010.10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术院访问学者
2006.4-2007.7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
2007.7至今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社会兼职:内蒙古文学研究会理事北方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日本环境社会学会会员早稻田文化人类学会会员相关信息教学开设的课程2004.2-2008.7《社会学概论》(主干基础课)
2004.2-2008.7《政治人类学》(主干基础课)
2004.2-2008.1《族群与民族理论》(专业选修课)
2003.2-《蒙古族文学》(主干基础课)
2004.9-2006.1《西方社会理论》(专业选修课)
2006.2-7《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选修课)
2009.9-《中国社会史》(专业选修课)2009.9-《中国社会学史》(专业必修课)招收、指导研究生招收指导5位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研究领域:环境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生态人类学、民族文艺学、蒙古族居住环境与生态文化、蒙古族祝赞词科研项目完成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百科全书、文学卷》,2000-2002年末,大型辞书,现当代部分作家的框架条目和条文,撰写1万字。
2、云南大学民族学2003-2004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蒙古族》,2003.5—2004.10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撰写8万字。
3、西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草原学者—高·阿日华研究》,2004.1-2005.8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撰写2万字。
4、内蒙古大学“211”工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二十世纪前半叶蒙古文论研究》(主持人),2004.5-2006.4,系列论文,撰写11万字。
5、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文献研究》(批准号:0549、核心成员,2008年结项);
6、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项目《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建区60周年庆祝会献礼项目,批准号:04ZH06,核心成员)里完成6万字撰稿。该成果已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
7、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社科规划项目《文化变迁与文论发展—20世纪前半叶蒙古文论研究》(主持人)2006-2009年,批准号:0613052;
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鄂温克族现代游牧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批准号:04BMZZ06,核心成员,承担撰写《城市化与游牧文化》、《鄂温克族语言文学》等部分;2007年末结项)。
9、吉首大学主持福特基金环境与发展项目《中国西部各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发掘、传承、推广及利用研究项目》(RLER)(一般成员)。
在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族现代文化变迁与现代性》(批准号:05BMZ021、一般成员)2、日本法政大学国际项目《世界环境年表》(WorldEnvironmentalChronology)蒙古国和内蒙古部分的承担者。论著:专著:
1、《蒙古包祝赞词的文化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理性思考·艺术探索》,远方出版社,2010年。
编著:
1、《蒙古族—内蒙古正蓝旗巴彦胡舒嘎查调查》(合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草原学者—高·阿日华》(合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小学生素质教育—团结篇》(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4、《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合著),2007年
论文:
1、《观念文化的变迁与环境意识的重构-以蒙古包祝词复合结构变迁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2期(2009年第一卷第二期,总第二期);
2、《苏尼特右旗女子学校诞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澄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
3、《内蒙古草牧场退化的社会根源—以农牧交错地带的草牧场为例》,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2010年第11卷;
4、《蒙古包祝词的空间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1期;
5、《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初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2期
6、《全球化、蒙古文化及现代蒙古文人文化主张》,《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1期
7、《蒙古包祝颂词义理新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8、《〈丙寅〉杂志·〈新蒙古〉杂志社会文化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2期
9、《<乌珠穆沁蒙古包>一书现实意义》,《中国蒙古学》,2005年6期
10、〈巴尔虎·布里亚特游牧文化内涵〉,〈蒙古学集刊〉,2007年1期
11、《论昂日布〈创作方法〉一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蒙古文论研究模式及方法》,《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5期
1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蒙古文论特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2期
14、《二十世纪前半叶蒙古文学体裁论研究》,《蒙古语言文学》,2003年6期
15、《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蒙古诗歌创作》,《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5期
16、《内蒙古文人和蒙古国文人文艺观点比较研究》(现代部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7、《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古文化及文论发展特征》,《蒙古语言文学》,2004年6期
18、《赛春嘎关于文学艺术传统与革新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2期(等50余篇)。田野考察经历2010年9月,在日本九州阿酥山进行草场环境调查;2010年6月,在日本岩手县进行森林环境管理调查;2010年6月和12月,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东部牧区进行沙地环境与居住变迁田野考察;2009年4月,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进行春季环境调查;2008年7-8月,在福特基金资助下主持调研呼伦贝尔地区畜牧业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传承现状;2007年8月在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进行蒙古族居住文化调查;2006年7-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进行鄂温克族现代游牧社会文化调查;2005年7月,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进行梭梭林生态文化调查;2004年7-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进行鄂温克族现代游牧社会文化变迁调查;2003年7-8月,与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研究人员一同在锡林郭勒草原南部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牧区社会变迁与民俗文化调查;2002年12月,与吉首大学杨庭硕等学者一同在乌兰察布市北部杜尔伯特草原和鄂尔多斯市毛乌苏沙地进行围封转移政策落实情况调查;2002年12月,与布林特古斯教授一同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进行草原民俗文物征集田野调查。其他学术活动参加早稻田文化人类学会第13次研究集会,宣读题为《内蒙古草牧场退化的社会要因》的论文(东京,2010年7月10日);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宣读题为《观念文化的变迁与环境意识的重构-以蒙古包祝词复合结构变迁为例》的论文(昆明,2009年7月);参加第三届中国本土生态知识研讨会暨培训会,并主讲蒙古族水文化与环境保护(西昌,2009年7月);参加中国首届乌珠穆沁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乌力雅斯泰镇,2008年8月,宣读论文为《从乌珠穆沁祝赞词变迁透视乌珠穆沁居住社会变迁》);参加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呼和浩特,2007年12月,宣读的论文为《呼伦贝尔草原文化地域文化特征》);参加中国第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成都,2007年10月);参加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和苏尼特左旗政府合作主办的《吉鲁根及苏尼特文化》学术研讨会(苏尼特左旗,2006年7月,会议论文为《苏尼特右旗蒙古兴盛学校建校背景及社会影响》);参加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北京大学,2006年12月,会议论文为《巴尔虎、布里亚特民间文学文化内涵及特征》);参加内蒙古大学第4次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呼和浩特、2005年8月;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呼和浩特,2005年8月,会议论文为《现代蒙古文人对文学与文章关系的探讨》);参加内蒙古民俗学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东乌旗,2004年7月,会议论文为《关于发展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考》);参加《草原学者高·阿日华作品》学术讨论会(西乌珠穆沁旗,2005年8月,会议论文为《〈乌珠穆沁蒙古包〉一书现实文化价值》)。获奖2003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
2004年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丸山奖学金;
2005年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丸山奖学金;
2006年获得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04-2005年度蒙古学研究学科优秀成果奖;
2006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
2008年获得内蒙古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2等奖;
2008年获得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优秀论文成果奖;
2008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