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白杨河植物群是上世纪初由英国古植物学家秀厄德院士(A. C. Seward, FRS)首次报道,其化石由俄罗斯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V. A. Obruchev)院士于1904-1909年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狄阿姆河”(Diam River)峡谷采集。但由于当时地名使用了哈萨克语,近百年来我国****很难查找其化石产地地理位置。1989年孙革教授率队在新疆当地哈萨克族群众协助下首次查明了“狄阿姆河”是哈萨克语“白杨河”,并赴俄罗斯核实了原地质图,终于找到了该化石产地,从而使我国对白杨河植物群研究得以开始。近十年来,孙革教授带领我校年轻专家多次赴该产地采集化石并深入研究,大大提高了白杨河植物群的研究程度。本论文成果主要包括:首次在该植物群蕨类化石中发现有节类的新芦木(Neocalamites);首次对由Seward(1911)在该产地描述的膜蕨型锥叶蕨(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的生殖器官开展了详细解剖研究;首次对模式产地的拉法尔蕨(Raphaelia)的形态变异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研究等。新成果对推动新疆白杨河中侏罗世植物群乃至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群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
《古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Palaeobio. Palaeoenv.)杂志是原德国《森肯堡自然研究所学报》(CFS),创刊于1920年,已有百年历史,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德国科学院莫斯布鲁格院士(V. Mosbrugger)是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及古气候学家、前森肯堡自然博物馆总馆长,也是我校及吉林大学名誉教授,他曾与孙革教授合作创建了我国首个“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因领导岗位届满(2005-2020),德国森肯堡自然科学协会于2月19日隆重举行集会,祝贺他多年来在领导德国森肯堡自然博物馆及中德合作中做出杰出贡献;我校孙革教授应邀代表中国古植物学界在线上(视频)表示了祝贺。
参加本次研究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包括我校古生物学院杨涛副教授和谭笑博士,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馆苗雨雁研究员。
![](http://news.sy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d/36/835f74c7420284a84e7bb9d69932/d6b3c06e-b3d3-4d48-8e77-9ba3f8b93c29.jpg)
孙革教授课题组发表的论文Palaeobio. Palaeoenv. (2021)101:19-24
相关链接: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49-020-0047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