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中,史秋衡从应用型高校应有之义、应用型高校“中部塌陷”现象表征和应用型高校“中部塌陷”成因、应用型高校 “中部塌陷”走出路径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型、精准寻位、内涵建设,打造支撑和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多元高等教育梯队,不同类型高校处于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同创新位置,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

史秋衡指出,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是支撑和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梯队。在国家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下,应用型高校进行内涵式发展,要主动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学研创新链条。
史秋衡表示,从科学研究投入和成果转化比例及高校自我寻位等表征,可以管窥应用型高校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中部塌陷”现象。应用型高校处于三种高校类型的“中部塌陷”位置,缘于应用型高校定型的惯性、寻位的偏离以及内涵建设路径不稳定。精英层级和传统学术导向的社会评价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倾斜,使得应用型高校趋于研究型路径集中资源投入学科体系建设,或在寻位过程中“窄化”办学类型的内涵挤压职业技能型高校,忽视基于应用型高校禀赋的产学研创新链条的体系化设计,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推进建设较为滞后。
史秋衡指出,应用型高校走出“中部塌陷”,一是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以高校分类核心标准作为高校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为应用型高校正名。二是应用型高校结合高等教育内外部生态,发挥确有较大比较优势,精准寻位。三是应用型高校集中优势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内涵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实践融合互动的应用型创新链设计,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水平和提高办学质量。
史秋衡强调,应用型高校个性化内涵式发展路径应从知识体系建设转向系统的产学研合作,从实验性或理论性基础科学研究转向服务实践和实用导向的应用科学研究,利用高校与经济社会紧密联动的确有较大比较优势而不是学科体系建制资源有限的确有较大比较劣势,以创新建设取代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创新链的体系化设计。应用型高校创新链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界、跨阶段的多元创新要素的集聚、交互、协同。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多学科和专业合作解决,应用型高校创新链打破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设置的垂直体系,注重横向联合多个相关学科和专业,从不同领域寻找促进行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方法。系统的产学研创新链是应用型高校充分利用人才、知识、科研、技术、管理等的优势资源,经济社会拥有来自实践和一线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经验的基础,高等教育内外部资源共通、共享、共促的跨界形式。应用型创新链条的动态性体现在跨越知识生产的不同阶段,将应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转化成果进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解决一线热点问题,继而从一线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和新需求推动应用科学研究革新以增强其社会价值,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多样模式和多元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适应度。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打破学科建制的固化发展思维,联结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多元要素,整体推进产学研应用型创新链的系统性建设,是促进应用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支撑和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特色化发展路径。
史秋衡简介: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担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教育智库联盟顾问委副主任;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管委会等评审专家。担任《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首席专家;获省部级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8次,出版学术专著16部,在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现为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所长、贵师大校长助理兼教育学院院长、****,并被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印度浦那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林峰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史教授的报告站位很高,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实践广度、创新温度,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报告内容对我校应用型转型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全校上下要认真领会本场报告的主旨与精神,并以此为指导,高质量地开展好后续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史秋衡教授的报告在全校引起了广泛热议,大家纷纷表示为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以“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凝聚应用型人才培养共识”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校通过专家点、大家论、树典型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大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责编/徐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