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松
男,汉族,1968年6月出生,辽宁省庄河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院长。
多年为本科生授课,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教学经验丰富。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人员,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教学教学方面的论文多篇。
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控制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出版本科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其中EI检索3篇。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纵向和横向课题,近3年,科研进款达30万元。研究成果,分别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等。
联系方式:
高 成
男,汉族,1970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讷河市。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3月进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向的博士。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讲授研究生专业课和本科自动化专业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出版本科教材2部,2017年获沈阳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主持人,承担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
研究方向为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机器人控制、传感器及智能控制。在《东北大学学报》、《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以及IEEE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EI检索5篇。作为“绝缘纸板中金属异物在线检测装置”项目主要参与人,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2005年被确认为辽宁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联系方式:
李英顺
女,朝鲜族,1971年7月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辽宁省省级室验示范教学中心带头人。获辽宁省教科文卫系统职业道德标兵、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兼任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仪表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委员。
近年来,编著教材5本;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人,负责6项省级和校级教改立项,获得沈阳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EI检索16篇;公开出版了5部专著(教材)。作为项目负责人,省部级、市级计划项目10项,承担合作项目21项。《绝缘纸板中金属异物在线检测装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履带装备推进系统实车综合试验平台》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压缩机用整体式润滑油站》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智能地源热泵控制系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弹药输送车载供弹智能测控系统》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6项国家专利;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分别荣获辽宁省二等奖1项、辽宁省三等奖3项,沈阳工业大学三等奖3项。
联系方式:
丁革媛
女,1967年2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计算机教育管理,现任计算机系主任。
自工作以来,主要承担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公开出版著作3部,其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被国内多所高校使用。主持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及“数字化校园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NC System Based on the Circular Buffer”、“基于C/S模式多层结构的通用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的实现”等十多篇,其中被EI栓索3篇。参与中石化系统内多个横向课题,主要从事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自主开发了计算机在线考试软件和“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网站,获得学生和学校的一致认可。
联系方式:
朱玉华
女,1971年1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7月,抚顺石油学院自动化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7月,在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0年获沈阳工业大学教学优秀教师称号,2015年获辽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自动化系主任。
在教学方面成果颇丰。主持和参与了省及教改项目1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2019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1项,作为负责人完成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立项并结题,及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并结题。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沈阳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10项,高教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共5项,作为主编出版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及系统仿真》3部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自动控制原理》教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教材奖)二等奖;由其主讲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先后被评为院级优秀课和校级优秀课。
2015年作为辽宁省第一批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建设负责人,2017年组织申报“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新专业设置备案并成功获批,2018年已招生,2019年组织申报目录外专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
研究方向主要为过程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故障检测与诊断。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EI检索6篇;主持和参与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证书2项;主持和参与10余项纵向和横向课题,作为主持人,科研进款达60余万元;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3名,主讲《最优化方法与理论》、《数据融合技术》等研究生课程。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指导“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6项,获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二等奖1项,获沈阳工业大学校级三等奖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联系方式:
马 航
男,1967年12月出生,辽宁省鞍山市人,副教授。在沈阳工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及其在电机传动中的应用研究。
先后主讲了《电力电子技术》、《智能仪表设计基础》、《DSP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参研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数字化校园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参加并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多重维度构建高职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等奖。
研究方向为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及其在电机传动中的应用研究。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控制工程》、《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15篇论文,其中EI检索10篇;参研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参研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项目“新型宽调速开关磁通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沈阳市科技局项目“宽调速开关磁通永磁同步电机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高精度永磁直线伺服系统扰动抑制技术与实现方法”;对直线伺服电机的鲁棒控制、迭代学习控制、数据驱动控制等进行过深入研究。
联系方式:
卢奭瑄
男,1978年7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01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电力电力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自从2012进入沈阳工业大学从事教师工作起,目前担任过“MATLAB仿真”教学工作;“PLC及变频器控制”实训指导工作;“电机拖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工作;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自2007年起研究风力发电机系统动力模型仿真及变距桨控制策略等内容。2014年,获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立项,“考虑多种气动效应作用下的风力机循环变桨控制策略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声直线发电机系统阻抗匹配机理及最大声功捕获控制策略研究”。
参与“风力发电机组气动特性分析及部分变桨伺服系统研究”,并完成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力发电机组流场数值模拟与分析的研究”,取得完满成果。在实际工程实践方面,通过在通辽朱日河风场见习,参与风场内二期100台1.5MW风电机组安装、调试工作。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内部结构、现场工作情况、周围环形影响等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
联系方式:
佟维妍
女,满族,1981年9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辽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
先后主讲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供配电技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基础》等多门课程。在教学方面成果颇丰。参与完成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3项,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主持校教改项目2项,获校教改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编《现代检测技术》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两部教材。
研究方向为过程检测技术及控制技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各类横纵向课题,科研进款3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联系方式:
杨 松
男,汉族,1968年6月出生,辽宁省庄河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院长。
多年为本科生授课,承担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教学经验丰富。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人员,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教学教学方面的论文多篇。
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控制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出版本科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其中EI检索3篇。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纵向和横向课题,近3年,科研进款达30万元。研究成果,分别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等。
高 成
男,汉族,1970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讷河市。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松涛教授;2002年3月考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向的博士,师从徐心和教授。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讲授自动化专业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出版本科教材2本;作为主持人,承担省教育厅本科教改课题。
研究方向为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机器人控制和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作为主持人和重要参与人,2015年获得辽宁省自然基金计划立项;在《东北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系统仿真学报》以及IEEE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EI检索5篇。作为“绝缘纸板中金属异物在线检测装置”项目主要参与人,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2005年被确认为辽宁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李英顺
女,朝鲜族,1971年7月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辽宁省省级室验示范教学中心带头人。获辽宁省教科文卫系统职业道德标兵、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兼任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仪表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委员。
近年来,编著教材5本;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人,负责6项省级和校级教改立项,获得沈阳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EI检索16篇;公开出版了5部专著(教材)。作为项目负责人,省部级、市级计划项目10项,承担合作项目21项。《绝缘纸板中金属异物在线检测装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履带装备推进系统实车综合试验平台》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压缩机用整体式润滑油站》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智能地源热泵控制系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弹药输送车载供弹智能测控系统》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6项国家专利;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分别荣获辽宁省二等奖1项、辽宁省三等奖3项,沈阳工业大学三等奖3项。
丁革媛
女,1967年2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计算机教育管理,现任计算机系主任。
自工作以来,主要承担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公开出版著作3部,其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被国内多所高校使用。主持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及“数字化校园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NC System Based on the Circular Buffer”、“基于C/S模式多层结构的通用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的实现”等十多篇,其中被EI栓索3篇。参与中石化系统内多个横向课题,主要从事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自主开发了计算机在线考试软件和“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网站,获得学生和学校的一致认可。
朱玉华
女,1971年1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7月,抚顺石油学院自动化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7月,在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0年获沈阳工业大学教学优秀教师称号。现任自动化系主任。
在教学方面成果颇丰。主持和参与了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证书2项;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沈阳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10次,高教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共4次,其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化工测量与仪表》作为本科教材,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教材奖)二等奖,由其主讲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先后被评为院级优秀课和校级优秀课。
2013年《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年度立项,。
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自动化和控制理论方法研究。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EI检索5篇;今年来,主持和参与10余项纵向和横向课题,作为主持人,科研进款达60余万元;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指导“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项,获沈阳工业大学校级三等奖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马 航
男,1967年12月出生,辽宁省鞍山市人,副教授。在沈阳工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及其在电机传动中的应用研究。
先后主讲了《电力电子技术》、《智能仪表设计基础》、《DSP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参研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数字化校园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参加并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多重维度构建高职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等奖。
研究方向为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及其在电机传动中的应用研究。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控制工程》、《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15篇论文,其中EI检索10篇;参研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参研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项目“新型宽调速开关磁通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沈阳市科技局项目“宽调速开关磁通永磁同步电机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高精度永磁直线伺服系统扰动抑制技术与实现方法”;对直线伺服电机的鲁棒控制、迭代学习控制、数据驱动控制等进行过深入研究。
卢奭瑄
男,1978年7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01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电力电力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自从2012进入沈阳工业大学从事教师工作起,目前担任过“MATLAB仿真”教学工作;“PLC及变频器控制”实训指导工作;“电机拖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工作;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自2007年起研究风力发电机系统动力模型仿真及变距桨控制策略等内容。2014年,获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立项,“考虑多种气动效应作用下的风力机循环变桨控制策略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声直线发电机系统阻抗匹配机理及最大声功捕获控制策略研究”。
参与“风力发电机组气动特性分析及部分变桨伺服系统研究”,并完成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力发电机组流场数值模拟与分析的研究”,取得完满成果。在实际工程实践方面,通过在通辽朱日河风场见习,参与风场内二期100台1.5MW风电机组安装、调试工作。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内部结构、现场工作情况、周围环形影响等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
佟维妍
女,满族,1981年9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辽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
先后主讲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供配电技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基础》等多门课程。在教学方面成果颇丰。参与完成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3项,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主持校教改项目2项,获校教改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编《现代检测技术》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两部教材。
研究方向为过程检测技术及控制技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各类横纵向课题,科研进款3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