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07

王强
姓名
王强
出生日期
职称
副教授
联系电话

职务
Email
master2007@126.com
通信地址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邮编113001
所属部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学历
博士

研究方向先进电力电子及应用,高频软开关电力变换技术(软开关逆变器,软开关直流变换器),软开关电力变换器在新能源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电力变换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等.
个人简介王强,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被评为第六届抚顺市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节能技术学科)。2004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软开关逆变器的电路拓扑及控制。在高频节能型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进入实质审查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SCI刊源上发表论文1篇,在EI刊源上发表及录用论文47篇,其中有13篇论文分别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和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了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1项,并获得了201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1]第2作者.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assive lossless soft-switching snubber for PWM invert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1, 26(2):411-426.(SCI检索号:010; EI检索号:092)
[2]第2作者. 新型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3):21-27.(EI检索号:548)
[3]第1作者. 一种新型三相无源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18): 33-40.(EI检索号:828)
[4]第1作者. 新型零电压零电流谐振极型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27): 15-21.(EI检索号:662)
[5]第1作者. 无中性点电位变化的辅助谐振变换极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 31(18):27-32.(EI检索号:811)
[6]第1作者. 新型零电压开关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31(27):74-80. (EI检索号:201**)
[7]第1作者. 无中性点电位变化的并联谐振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3):36-42. (EI检索号:207)
[8]第1作者. 零电压持续时间不依赖于负载电流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6):33-39. (EI检索号:634)
[9]第1作者. 具有对称辅助电路的谐振直流环节三电平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7):4584-4593.(EI检索号:20**1)
[10]第1作者. 直流母线与辅助电路并联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35(22):5811-5822.(EI检索号:20**0)
[11]第1作者. 一种可快速去磁复位变压器的新型辅助谐振变换极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 36(17):4672-4684.
[12]第1作者. 辅助电路无耦合电感的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 36(21):5899-5908.
[13]第1作者. 新型零电流开关谐振极型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 37(3):880-888.
[14]第1作者.新型无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 37(12): 3545-3554.
[15]第1作者.开关器件承受电压不高于直流电源电压的无源谐振极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 37(15): 4472-4482.
[16]第1作者. 一种软开关PWM逆变器的ZVS条件分析[J]. 电工技术学报, 2009, 24(12): 117-123.(EI检索号:809)
[17]第1作者. 新型高效率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工技术学报, 2013, 28(5): 219-226. (EI检索号:20**3)
[18]第1作者. 具有简单辅助电路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工技术学报, 2014, 29(6): 91-97.(EI检索号:20**6)
[19]第1作者. 具有并联谐振直流环节的软开关电压源逆变器[J]. 电子学报, 2013, 41(11):2317-2320. (EI检索号:20**0)
[20]第1作者. 具有低能耗辅助电路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子学报, 2014, 42(7):1369-1373.(EI检索号:20**4)
[21]第1作者. 具有单辅助开关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子学报, 2014, 42(11):2321-2324.(EI检索号:20**4)
[22]第1作者. 基于单独储能电容辅助换流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子学报, 2015, 43(10): 2133-2136.(EI检索号:20**1)
[23]第1作者. 箝位二极管承受低电压的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子学报.(已录用)
[24]第1作者. 电流型零电压开关节能整流器[J]. 电子学报.(已录用)
[25]第1作者. 节能型单相全桥谐振极逆变器[J]. 电子学报.(已录用)
[26]第1作者. 单相全桥三电平节能逆变器[J]. 电子学报.(已录用)
[27]第1作者. 辅助电路与主开关并联的单相全桥节能逆变器[J]. 电子学报.(已录用)
[28]第1作者. 三相软开关谐振极型逆变器的电路动态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 2009, 30(9): 1912-1917.(EI检索号:097)
[29]第1作者. 软开关PWM逆变器拓扑结构及效率分析[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09,13(3):342-348.(EI检索号:341)
[30]第1作者. 用于电机驱动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2013, 17(1):58-64. (EI检索号:20**2)
[31]第1作者. 变压器辅助换流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3, 17(7):61-67. (EI检索号:20**5)
[32]第1作者. 高频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3, 17(8): 57-62. (EI检索号:20**2)
[33]第1作者. 零电压持续时间可控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3, 17(12): 81-88. (EI检索号:20**3)
[34]第1作者. 双向开关辅助换流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5, 19(4): 72-80.(EI检索号:20**8)
[35]第1作者. 直流母线上无辅助开关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5, 19(9): 23-32.(EI检索号:20**1)
[36]第1作者. 耦合电感辅助换流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5, 19(6): 76-82.(EI检索号:20**6)
[37]第1作者. 无需设定电感电流阈值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5, 19(10): 23-29.(EI检索号:20**5)
[38]第1作者. 应用于高功率领域的改进型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2016,20(3):63-70.
[39]第1作者. 直流母线串联辅助电路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6, 20(4): 27-33.
[40]第1作者.结构简单的谐振极型零电流软开关逆变器[J].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6, 20(7): 102-110.
[41]第1作者.单相全桥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7, 21(3): 38-47.
[42]第1作者.用于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的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J].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7, 21(6): 59-65.
[43]第1作者. 辅助电路无储能电容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7, 21(8): 78-87.
[44]第1作者. 变压器辅助换流的谐振极型软开关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已录用)
[45]第1作者. 改进型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实现机理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已录用)
[46]第1作者. 无需设置箝位开关的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已录用)
[47]第1作者. 新型谐振直流环节电流型软开关整流器[J]. 电机与控制学报.(已录用)
[48]第1作者. 单开关辅助换流的谐振直流环节电流型零电压开关PWM整流器[J].电机与控制学报.(已录用)
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1]中国发明专利《用于逆变桥的无源软开关电路》,授权时间:2011.01.19,专利号:ZL7.7。第4发明人。
[2]中国发明专利《一种谐振极型三相软开关逆变电路》,授权时间:2010.11.17,专利号:ZL0.9。第4发明人。
[3]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性能自动化测试系统》,授权时间:2011.07.06,专利号:ZL8.6。第6发明人。
获得的科研奖励[1]201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电气传动及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第11获奖人。
[2]201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无中性点电位变化的的辅助谐振变换极逆变器》,第1获奖人。
[3]201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新型零电压开关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第1获奖人。
[4]2014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获奖论文名称《新型高效率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5]2015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获奖论文名称《具有对称辅助电路的谐振直流环节三电平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6]2016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直流母线与辅助电路并联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7]2017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获奖论文名称《一种可快速去磁复位变压器的新型辅助谐振变换极逆变器》,第1获奖人。
[8]2013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零电压持续时间不依赖于负载电流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第1获奖人。
[9]2013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获奖论文名称《无中性点电位变化的并联谐振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10]2014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获奖论文名称《用于电机驱动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第1获奖人。
[11]2014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变压器辅助换流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12]2015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获奖论文名称《零电压持续时间可控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13]2016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具有低能耗辅助电路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第1获奖人。
[14]2017年抚顺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获奖论文名称《直流母线上无辅助开关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第1获奖人。
[15]2014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
[16]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抚顺市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节能技术学科)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直流母线上无辅助开关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已结题。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新型高效率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M531349,已结题。
[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用于电气传动系统的高效率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L**,已结题。
[4]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具有低能耗辅助电路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C,已结题。
[5]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计划项目,名称:辅助电路与直流母线并联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AC-DC-AC双PWM变换器的研究,批准号:,在研。
[6]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辅助电路与直流母线并联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AC-DC-AC双PWM变换器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PY-016,在研。
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参加的科研项目(1)863高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电气传动及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的研发,项目批准号:2006AA04Z183,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已结题。

2017年10月更新

相关话题/控制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