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化学计量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科研人员,依托内蒙古草原氮素添加长期控制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植物的N:P计量特征及其可塑性和群落水平上N:P比的响应。结果表明,氮素输入提高了植物群落整体的N:P,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对群落的氮磷不平衡具有显著贡献。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两种植物具有较高的N:P可塑性,即其N:P比随土壤N:P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两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均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群落水平氮磷的不平衡。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可塑性在驱动群落水平养分状况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养分可利用性增加背景下植物群落特征和功能的变化提供了支撑。
研究结果以Increases inthedominance ofspecies withhigher N:P flexibility exacerbate community N–P imbalances followingN inputs为题发表于Biogeochemistry杂志。生态化学计量学组侯双利博士为第一作者,吕晓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06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1543)资助。
![](http://iae.cas.cn/gb2019/xwzx_156509/kyjz/202303/W020230321549287045301.jpg)
图1 草原植物群落水平N:P化学计量特征随氮素输入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