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天然林生态课题组研究团队,基于阔叶红松林25 ha样地为平台,利用树木生长环对样地内25个树种共计709个树木个体进行连续10年的生长监测,并结合样地群落调查数据、土壤数据、个体水平功能性状和物种水平功能性状数据,采用层级贝叶斯模型方法分析土壤养分、邻域竞争和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菌根类型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差异显著(图1):AM树种生长速率随土壤的增加而降低,但对EM和AEM树种生长没有显著影响;(2)树木生长速率随邻域竞争的增加而降低(图1),且其显著影响AM树种的生长,对EM树种有轻微影响,但对AEM树种无明显影响;(3)个体水平功能性状比物种水平功能性状能更好的反映树木生长(图2)。其中,SLA越低、LA越大、LChl越大的树种其生长速率越快。相对于EM树种,叶片功能性状能更好地预测AM树种的生长,而且AM树种的SLA、LChl和LDMC越大,其生长速率越快。
以上研究成果以“Tree growth response to soil nutrients and neighborhood crowding varies between mycorrhizal types in an old-growth temperate forest”为题在线发表在Oecologia杂志上。天然林生态组博士生任静为文章第一作者,郝占庆研究员和Claire Fortunel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等项目的资助。

图1 树环个体初始胸径(DBH)、土壤养分(soil)和邻域竞争(NCI)对树木生长速率的群落水平平均效应。图中圆圈和直线分别表示参数的均值和95%置信区间

图2 个体水平和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对树木生长速率的群落水平平均效应。图中三角形(物种水平)或圆圈(个体水平)和直线分别表示参数的均值和95%置信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