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研究上取得系列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19

土壤碳的周转与截获机制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土壤碳汇功能的提升是提高粮食安全、改善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地健康等问题的关键,也是积极响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程与国际“碳中和”发展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由之路。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里主要以有机质(SOM)的形式存在。伴随着科技新手段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学术界对于SOM形成和稳定的认知已从传统的腐殖质观点转为更加关注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对于土壤微生物直接贡献SOM形成及其碳库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达成了共识。
  2017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土壤微生物碳泵”(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简称sMCP)概念,该理论聚焦了土壤微生物体内同化过程及其死亡残留物对土壤碳库的贡献,并以sMCP概念为核心,阐明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截获的调控机理,形成了包含“sMCP概念”、“土壤微生物双重代谢途径”和“续埋效应”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全新土壤碳固存理论体系,为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相关内容以The importance of anabolism in microbial control over soil carbon storage为题,发表在了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的Perspective专栏。后续该研究团队围绕sMCP概念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图1)和实验研究(表1)。
 
  1 土壤微生物碳泵概念体系理论研究系列进展示意图
  2019年,该研究团队成员以sMCP概念为理论指导,集成了模型模拟、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和生物标识物比例换算方法,对土壤微生物残体估算策略进行深层次探讨,首次较全面地综合量化了微生物对SOM库贡献的数值范围,并对估算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思辨和归类。其中,通过对温带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残体的量化估算,报道了在温带农田、草地和森林的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死亡残体碳在SOC库里的占比显著,微生物死亡残体对农田和草地的表土SOC贡献的均值超过了50%,相关内容以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icrobial necromass contribution to soil organic matter为题,发表在了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的Opinion专栏。
  2020年,该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对能源作物种植系统下土壤微生物残体与SOC对土地利用方式异步响应规律的分析,提出了有助于评价sMCP功能的参数(能力与能效)以及野外原位sMCP的评价策略,相关内容以Opinion形式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题目为The 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from conceptual insights to empirical assessments。此外,该团队的研究人员又以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Mechanism and appraisal为题,详细解读了sMCP介导的碳截获过程的机理细节与影响因子,并对评价sMCP的标识物方法及不足给予了探讨,相关内容以Review形式发表在Soil Ecology Letters杂志。同年,该团队成员还为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杂志撰写了Editorial:Microbial necromass on the rise: the growing focus on its rol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velopment,对土壤微生物介导土壤碳库形成和稳定的研究进展做以归纳和简述,并对现有的研究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给予了阐述和展望,为新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了参考。
  2021年,该团队研究人员首次为国内同行详述了sMCP概念内涵、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不仅将近些年微生物源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串联,同时有力夯实了以土壤微生物源碳为核心的sMCP理论体系,为推动sMCP概念体系在我国土壤碳汇功能提升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相关内容以综述形式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题目为土壤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概论
  以sMCP的概念体系为研究主线,基于其储碳机制的理论指导下,该团队的研究人员近几年结合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探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SOM固存的主动调控机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死亡残留物以及SOC等指标的测定及对指标间关系的探索,揭示了农田保护性耕作和森林演替过程里土壤微生物与SOC间的动态关联,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形成和稳定过程以及sMCP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第一手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数据支持,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杂志、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杂志以及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杂志。

   1 基于实验的代表性研究进展
   (图文: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组)
  文章列表
  理论方面研究
 1.Liang et al. 2017. The importance of anabolism in microbial control over soil carbon storage. Nature Microbiology. 2:1710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icrobiol2017105
  2.Liang et al. 2019.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icrobial necromass contribution to soil organic matter. Global Change Biology. 25:3578-3590. https://doi.org/10.1111/gcb.14781
  3.Zhu et al. 2020. The 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From conceptual insights to empirical assessment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6: 6032-6039. https://doi.org/10.1111/gcb.15319
  4.Liang, C. 2020. 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Mechanism and appraisal. Soil Ecology Letters. 2:241-254. https://doi.org/10.1007/s42832-020-0052-4
  5.Liang et al. 2020. Microbial necromass on the rise: the growing focus on its rol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velopm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50:108006.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0.108000
  6.梁超, 朱雪峰. 2021. 土壤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概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1.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doi/10.1360/SSTe-2020-0213?slug=fulltext
  代表实验性研究
  7.Zhu et al. 2018. The impacts of four potential bioenergy crops on soil carbon dynamics as shown by biomarker analyses and DRIFT spectroscopy. GCB Bioenergy. 10:489-50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b.12520
  8.Shao et al. 2018. Secondary successional forests undergo tightly-coupled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28:56-65.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18.10.004
  9.Shao et al. 2019. Reforestation accelerates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Evidence from microbial biomarker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9. 131:182-190.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19.01.012
  10.Zhu et al. 2020. Microbial trade-off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a no-till continuous corn agroecosystem.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96:103146. https://doi.org/10.1016/j.ejsobi.2019.103146
  11.Shao et al. 2021. Tradeoffs among microbial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influence the fate of microbial residues in subtropical forest soil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53:108112.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0.108112
  12.Zheng et al. 2021. Turnover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l biomass-derived carbon through the microbial food web of an agricultural soi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52:108070.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0.108070


相关话题/微生物 土壤 生态 沈阳 进展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沈阳生态所在脱卤球菌纲微生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进展
    脱卤球菌(Dehalococcoidia)纲下的脱卤拟球菌(Dehalococcoides)、脱卤单胞菌(Dehalogenimonas)及尚未正式命名的Candidatus“Dehalobium”通过还原性脱卤酶(Reductivedehalogenase)裂解卤素-碳键获得自身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介导土壤与植物关联关系方面取得进展
    不同粒径团聚体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异质性生境,进而成为驱动土壤物质和能量循环与转化的等级性单元,最终对养分供储关键过程产生差异性影响。土壤团聚体在固碳、保肥和防侵蚀等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系统性研究;然而,其在介导土壤性质与植物群落关联关系方面的作用,较少被关注。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提出量化草地根际沉积碳分解的新方法
    根际沉积碳的易分解特性,使其在激发土壤微生物活性、驱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量化根际沉积碳的产生与分解特性,将有利于理解根际碳与养分等关键过程,为根际过程模型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基础数据与参考依据。但受量化方法的局限,根际沉积碳分解之于土壤碳通量的贡献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微生物过程和植物残留组分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的控制机制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SOC)水平的重要管理措施。微生物代谢和植物组分存留共同控制着有机碳的截获过程。然而,在不同长期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和植物残体组分的积累特征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物质循环组研究团队和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利用东北黑土农田肥料与肥力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在氮素和水分添加影响草地无机磷组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磷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限制性养分。在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很大一部分土壤磷以矿物结合态的无机磷存在(钙质土壤高达全磷的75%),很难被植物直接利用,但仍是重要的土壤储积磷库。在全球氮沉降增加与降水格局发生变化背景下,该储积磷库的活化对于缓解植物磷素限制具至关重要的作用。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揭示杨树防护林衰退死亡的树高水力限制机制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大范围地区干旱加剧,已造成大面积的森林衰退死亡,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该现象更为严重。杨树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对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杨树防护林存在严重的衰退死亡问题。尤其是在水分较为匮乏的地区,杨树树冠从上至下枝条枯死的现象非常普遍,但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揭示氮沉降促进草原凋落物分解的机理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其速率主要受到凋落物质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氮沉降的逐渐增加是重要的全球变化因素,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诸多调控因素具有重要影响。厘清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如何调控凋落物分解过程对氮沉降的响应将有助于理解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过程和生态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与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在光降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内部机制及关键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凋落物分解决定着碳的存储和周转,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虽然凋落物分解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由温度和水分驱动的微生物酶过程,但以该理论为基础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一直系统性地低估全球碳周转速率,暗示着自然界中还存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揭示“关键少数”大径级个体对温带森林动态的重要性
    相较于小径级个体而言,森林中大树不仅存储着较高的地上生物量,而且对森林结构、功能及微生境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大径级个体更易受到择伐、干旱胁迫、风等干扰事件的影响,目前全球森林的大径级个体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问题引发****的广泛关注。“大径级”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是指位于林冠上层的大树,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
  • 沈阳生态所揭示东北地区主要针叶树种成年大树氮吸收策略
    氮是限制陆生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植物可利用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如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解有机氮以维持生长和调节光合作用等。不同森林植物对不同形态的氮并非均等利用,氮吸收策略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以往研究多认为针叶树种偏好吸收铵态氮,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利用水培实验对幼苗或幼龄树的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