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稳定性同位素生态学研究团队,采集了中国北方三种生态系统类型共七个站点的土壤样品(两个农田土,两个森林土和三个草地土壤),进行了室内控制培养实验, 分别测定其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产生的NO及底物硝态氮和铵态氮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并探讨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NO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有氧条件(硝化作用占主导)土壤产生的δ15N-NO(-56 ± 4‰)显著低于厌氧条件(反硝化作用主导)产生的δ15N-NO(-33 ± 7‰,图1)。此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表现为有氧过程产生NO的分馏系数(61 ± 3‰)显著大于厌氧过程产生的分馏系数(35 ± 6‰,图2)。而且,不同的土壤类型之间,产生的NO的过程的同位素分馏作用差异不大(图2)。因此,可以根据土壤产生的δ15N-NO值来区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O产生的相对贡献,为建立N循环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我们还发现,土壤产生的δ15N-NO值(-62 ~ -23‰)显著低于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δ15N-NO(0 ~ + 20‰,图1)。因此,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有效区分土壤和人为源对大气NO的贡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δ15N of nitric oxide produced under aerobic or anaerobic conditions from seven soils and their associated N isotope fractionations”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通讯作者为方运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宿晨霞和副研究员康荣华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
![](http://www.iae.cas.cn/gb2019/xwzx_156509/kyjz/202009/W020200916414691176023.png)
图1. 一氧化氮不同排放源的δ15N值
![](http://www.iae.cas.cn/gb2019/xwzx_156509/kyjz/202009/W020200916414691234113.png)
图2.厌氧和有氧条件下,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产生一氧化氮过程的氮同位素分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