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团队,以我国人工林种植面积较大,菌根类型、生长速率、细根属性等均有显著差异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采用13C和15N示踪技术,同时监测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结果表明,树种能引起强烈的正激发效应,最大可使土壤碳分解速率加快1.5倍,土壤氮的矿化速率加快4倍,并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随着碳的激发效应增加,总氮矿化和植物净氮吸收增加,但是净氮矿化降低。种植密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土壤碳,氮的激发效应和植物氮吸收,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树种特异性。这表明微生物氮矿化是引起树种正的激发效应的主要原因,而树种与微生物间氮竞争的加剧是造成激发效应降低的机制之一。总之,树种种间差异在调节根际激发效应的幅度以及种内竞争的抑制作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为人工林种植密度的合理规划,减排增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上研究成果以“
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s o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dynamics among tree species with and without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为题于2018年3月7日在线发表在New Phytologist期刊。阴黎明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朋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朱彪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国际访问科学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论文链接

树种根际激发效应的作用机制及种内竞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