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招生学科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生态学专业 ( 硕士、博士学位点 071012) 含森林生态 学 、林业生态工程 学 、 恢复生态学 、水文生态 学 、气候生态 学 、 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等十二个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学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复杂性;森林健康评价与管理;森林质量、景观格局及环境效应;森林水生昆虫生态;森林界面生态过程;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树木生理生态特性及抗逆性机制与调控;天然林经营管理与保护对策;人工林土壤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城市森林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 3S ” (GIS 、 RS 、 GPS) 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林业生态工程 学 : 研究防护林构建、培育及其生态学基础;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及优化组合利用技术;退化立地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及防治技术。
恢复生态学 : 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恢复途径;草地植物适应对策和草地植被多样性维持机制;沙地植被演替与人工植被稳定性;沙地生态系统生态需水与植被配置;退化草地的养分循环和调控机制;草地荒漠化监测。
生态气候 学 : 研究森林、农业、草原等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水文、气象功能;生态系统的水气功能调控机理与生产潜力评价;森林作用层生态过程的模拟与模型建立;大型生态工程 ( 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等 ) 建设的水文、气象效应;生态破坏可能引起的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程度及其防御对策;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植物生态学: 研究植物与环境因子 ( 大气、光、水分等 ) 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 菌物、苔藓、地衣等 ) 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植物 - 微生物共生生态机理和调控;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菌物和重要资源植物、菌物的生态保护及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 以野外考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3S) 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不同时空尺度景观的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动态变化,建立景观指标体系与空间直观模型,进行区域景观评价与生态安全、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全球变化、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研究。
农业生态学: 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土壤 - 作物 - 喂饲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农田土壤磷肥残效和叠加效应,土壤中氮的矿化与固定,土壤 - 植物系统中氮的去向、转化与循环,农业系统养分调控管理与土壤肥培肥技术 )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 ( 农田水量平衡与转换,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农田生态系统水肥调控途径 )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等。
化学生态学: 研究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其它有机及环境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关系,特别是植物种间种内的化学作用。揭示植物种间的化学识别及信息传递机制,简明植物种间功能物质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
产业生态学 : 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优化演变路径;循环经济政策的量化评估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循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区域一体化环境技术与政策的评价方法;能值理论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区域水资源的优化分配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共生与节能减排模式;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生态产业园规划理论与方法;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方法;清洁发展机制与循环经济。
分子生态学: 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植物进化的关系;不同生态环境对植物生存机制的影响;无环境污染的转基因植物技术的开发;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方法修复污染生态环境等。
植物学专业 ( 硕士学位点 071001) 含植物多样性、资源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三个研究方向。
植物多样性: (1) 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在研究东北植物区系、分类及系统演化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专科属研究及特有植物的研究。 (2) 孢子植物学。主要进行苔藓、地衣、真菌分类区系及系统演化研究。在全国志编研的同时,开展专科专属和系统演化研究。
资源植物学: 东北特有及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研究:包括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引种驯化及 ( 观赏植物 ) 新品种培育等。
植物生态学: (1) 植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研究孢子植物 ( 苔藓、地衣、真菌等 ) 和种子植物的种群特性和变化动态,群落的分布规律及演替,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 (2) 植物保护生态学:植物多样性研究及珍稀濒危和重要类群 ( 固氮植物、资源植物 ) 植物生态保护理论和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 ( 硕士、 博士学位点 083001) 含区域环境与污染生态、生态过程与
环境毒理、 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 、 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 四个研究方向。
区域环境与污染生态: 研究重点区域土壤风险评价与安全性区划;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体系与综合治理;矿山环境修复及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海湾河口沉积物典型重金属环境地球
化学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特征与时空演变;东北黑土环境安全性及黑土区农业土
壤环境安全基准;辽河流域区域尺度水土环境污染过程与生态建设。
生态过程与环境毒理: 研究典型污染物生物的生态化学过程及修复原理;复合污染生态效应
与污染物之间的复杂定量关系;生物体耐污染的生态毒理化学机制;污染土壤修复的安全基
准指标体系;重金属转运基因及其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污染胁迫下植物细胞
的 DNA 损伤和错配修复。
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 研究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危险废物的无害化与资源
化利用;河流修复机理及区域尺度设计;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技术;冶金尾液尾渣砷
污染控制;污染土壤的生物及物理化学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处理理论及技术。
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 : 以农产品产地环境和食品加工环节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金属及有机污
染物的检测方法研究、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研究、食品及环境安全技术指标和产
品及方法标准研究、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企业示范。
土壤学专业 ( 硕士、博士学位点 090301 ) 含土壤物理与节水农业、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土壤学、土壤生态、生物地球化学五个研究方向。
土壤物理与节水农业: 研究 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及其尺度效应;节水灌溉条件下 土壤—作物系统 水肥运移与调控机理;农田生态系统水肥耦合效应;土壤优先流的行为、调控与模拟;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优先迁移与调控;土壤保湿剂的抗旱机理与开发应用; 融冻过程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
土壤植物营养(化学) : 以东北地区主要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作为陆地 ( 森林、农田、草地 ) 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的中心环节,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独特作用与功能;不同植物种群及其配置对土壤物质和能量的同化量及据此提出优化植物种群配置;仿自然顶极结构的植物种群配置所需的优化土壤条件及其建立的途径与措施;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地位的保持与提高土壤库的结构特征、构成特点;库容和通量、增大库容和通量的途径与措施;土壤生物学活性在评价土壤肥力、促进物质转化、防止土壤污染和提高化肥肥效中的作用及其有关的应用问题等。
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土壤学: 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壤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土壤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及其调控途径和措施;从全球变化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土壤有机碳、氮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循环过程为核心,重点研究外源有机物料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代谢过程。
土壤生态学 :研究土壤生物间、土壤生物与土壤非生命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土壤生物群落与土壤内部环境以及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土壤健康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生物地球化学 (biogeochemistry) :主要研究碳、氮等元素在地球的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的循环和交换;研究这些物质循环对植物生产力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固存和其他元素(如氮、磷、硫等)对其的影响。
森林培育学专业 (硕士学位点 090702 ) 含 天然林培育与管理、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经营、防护林营造与经营管理和人工用材林培育四个研究方向。
天然林培育与管理: 研究 天然林维持、利用、经营及保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天然林在洪涝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碳平衡等方面的贡献;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等。
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经营 : 研究次生林自然干扰过程、 结构调控 与定向分类; 主要 类型次生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干扰条件下次生林主要建群种生理生态;次生林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雪 / 风灾)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次生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次生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山区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试验示范等 。
防护林营造与经营管理 : 研究防护林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控;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理论与技术 ;防护林近自然更新与低价防护林改造理论与技术 ;防护林人工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利用效率,森林植被结构组成与水平衡;退化生态生态恢复的生态过程与生态评价。
人工用材林培育: 研究用材林为主体的多功能人工林生态经营技术;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单一树种组成对林地土壤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影响;人工林土壤有机 C 、 N 积累与转化过程 等 。
微生物专业 (硕士、博士学位点 071005 ) 含微生物工程、微生物生态、环境微生物学、真菌系统学和生物学四个研究方向。
微生物工程: 主要研究维生素 C 、多种氨基酸、有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产生菌的代谢、调控及工程菌的构建;研究筛选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食品、生物药物,并开展环境保护及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等。
微生物生态学: 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净化过程与技术;微生物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气体的微生物产生机理、排放过程与调控;微生物对大气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转化过程的影响及调控。
环境微生物学 : 利用现代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工业污水生物净化、污染土壤 / 水体生物 / 生态修复、土壤营养物质循环、矿物资源开采、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微生物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 。
真菌系统学和生物学: 主要研究高等担子菌的系统学,包括分类学、分子系统学,主要林木病原真菌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药用及食用真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