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3项,这是我校首次在同一年度同时获得“三大奖”。其中,船舶电气工程学院彭周华教授团队的“多无人船分布式集群控制与智能优化”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我校获得的首个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轮机工程学院张洪朋教授团队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磨损状态监测关键技术”成果和李文华教授团队的“深远海锚绞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分别获得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多无人船分布式集群控制与智能优化”成果面向国家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资助下,针对无人船集群面临的海洋通信约束下协同难、风浪流干扰下控制难、复杂交通场景下避碰难三大研究挑战,建立了多无人船分布式路径操纵控制理论,提出了无人船快速自适应抗干扰控制方法,构建了无人船制导控制优化一体化设计框架,研制了“星海”无人船集群系统与协同控制平台,实现了集群协同聚集、协同跟踪、协同包围、追逃博弈等群智行为。5篇代表作均发表在IEEE行业顶级期刊,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为国家智慧海洋和智能航运建设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磨损状态监测关键技术”成果针对船海工程装备磨损模式识别准确率低、磨损程度的早期监测与识别能力差、磨损位置无法精准定位和磨损状态监测装置检测周期长的瓶颈技术难题,发明了边界波形混沌特征参数和小波分形维数的磨粒形貌识别技术,发明了金属磨粒高灵敏检测传感器,同时提出了基于阻抗分析的金属磨粒材质区分新方法,研发了智能、集成的磨损状态监测装备并在多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上应用。该成果获得自主知识产权47项,包括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48篇。相关成果形成了完全自主创新的船海工程装备磨损状态监测关键技术体系,降低了装备的故障率,大幅减少了停机检修时间,推动了船海工程装备的安全可靠发展,提升了我国船海工业核心竞争力。
“深远海锚绞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针对国内锚绞系统设备不轻、作业不深、性能不稳等重大问题展开研究,经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创建了锚绞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方法和轻量化设计技术,首次提出了合成纤维缆全链条创新设计技术,构建了锚绞系统全状态实时监测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锚绞系统,实现了锚绞系统设计轻量化、作业深水化、性能稳定化。该成果共形成国际标准2项、其他标准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1部。自主研发的锚泊定位系统安装在钻井平台“勘探三号”和巴西起重生活平台上,创造经济效益超12亿元;自主研发国内首套国产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并出口安装在俄罗斯科考船上,最大工作水深达11000米,首次实现国产绞车在7762米深度取得样品,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报道。该成果已在深海油气与矿产资源开发、深海科考等行业领域100多艘平台和船舶上应用,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有效推动了我国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我国高端深海资源开发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