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09/W020230913587836242745.jpg)
该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发展了一种CO和卤代烷共同作用,分散贵金属纳米颗粒到负载型单核络合物的普适性策略,解决了传统多相催化剂在原子利用率、稳定性和活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Nat. Commun.,2019;ACS Catal.,2021)。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系统研究了Rh单核络合物抗硫中毒问题,结合我所大连相干光源原位反应质谱分析结果发现,H2S在反应中被原位转化成有机硫CH3SH和CH3SCH3后,可作为有机配体参与Rh单核络合物的配位,从而调变活性位点的电子云密度,降低碘甲烷氧化加成的反应能垒至10.0kJ/mol,促进其多相羰基化反应(Appl. Catal. B-Environ.,2023)。
在上述研究背景和基础下,本工作中,该团队采用氮、硫对活性炭表面进行改性设计研究,开发了配体构型及立体效应可控的载体改性策略,将Rh单核络合物种以氮、硫配位的方式稳定锚定在载体表面。团队制备的Rh/AC-NS催化剂表现出88%的甲醇转化率和2812h-1的反应活性。研究发现氮、硫的引入能调变活性金属Rh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反应决速步——碘甲烷的氧化加成反应能垒至0.49eV,以及提高后续CO的迁移插入速率(0.32eV),进而将整个反应性能由1735h-1提升至2812h-1。该工作通过对催化剂载体修饰来调控金属配位环境,为构建高性能单金属位点活性位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关研究以“Engineering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single-Rh-site with N and S atoms for efficient methanol carbonylation”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为DNL0805组博士后母佳利和广西民族大学龙桂发博士。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母佳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05823
DICP科普一下∣什么是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