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中,理学院教师聂晶从教师队伍结构、教学科研现状、在线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明确了在线教学调整与完善的导向;何开棘分享了个人在线教学心得,其间,情不自禁地为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毅力和热情而动容;王健对自己目前的在线教学情况进行了小结,表述了从陌生、不解到熟悉、深入的个人成长历程。自由交流环节中,高首山结合物理类课程教学特点和线上教学的优势对如何顺利度过在线教学疲劳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提议,并对教学研究改革和人文化教学管理提出了倡议;王宏德带病坚持开展在线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实际行动解读了自己对师者身份的深度理解,阐明了个人成长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以及望“生”成才的职业追求。
教务处长樊增广谈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感受。第一是学习,首先是学到了物理类课程任课老师的兢兢业业。物理系和大学物理部既承担着物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承担着面向全校工科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毫无预知的疫情防控要求,老师们精心研究、全力投入,短时间内实现了多平台交叉的线上课程运行模式,充分体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其次是学习到了物理类课程教学团队的孜孜以求。从第一次研究“怎样做起来”到今天研究“怎样做更好”的系列教研活动,能够看到老师们对在线教学质量精益求精的持续提升意识,更能够看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落细与落实。第二是感动,从第一周的教师忐忑和学生好奇,到第四周的教师疲倦和学生乏累,在第一个线上教学疲劳期到来之际,没有在物理类课程教学团队中看到丝毫的烦躁与懈怠,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对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和整体对教学资源的无私共享,老师在为学生的坚持而感动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付出感动着更多的学生,这种为了责任、为了初心而做出的教学坚守,值得全校师生共同的敬意与尊重。樊增广说,为了更好地配合在线教学的高质量推进,遵循着尊重老师、尊重学生、相信老师、相信学生、服务老师、服务学生的工作原则,教务处整合职能,成立了八个教学工作服务组,推行扁平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以老师的所思所想为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同时推出“混合式教学”为主的课程建设和教改立项方案,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和学校的教学建设工作提供政策导向与保障。
张志强表示,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物理类课程教研活动,物理类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努力做好线上教学的代表性教师缩影,团队中每一人对在线教学都有个性化的思考,参与他们的研究与探讨过程,能够使人对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收获更深层次的感悟。聂晶在介绍物理类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时,将问题考虑得很全面,能够看得出对教研活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他不仅条理清晰地阐述了线上教学问题反馈情况,还极具远瞻性地就物理学部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发言很有深度。何开棘说到动情处的情感流露,体现了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王健对个人在线教学工作的阐释凸显了青年教师教学思维的严谨性与创新性。王宏德在深受严重腰疾困扰的情况下坚持授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已逾40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对教育的执著与奉献。高首山对人文关怀的倡导提醒我们对教师教学负重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从各位老师在目前对在线教学的参与过程和体会交流来看,面对在线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波动,老师们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时都会主动从自身查找原因,而不会用客观因素作为借口逃避责任,这种不计付出的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行为正是老师们的可爱之处。相信物理类课程教学团队中这样热爱学生的、有担当的老师通过专业教学方法研究,一定能挖掘到兼顾体谅理解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持续提升在线课程魅力的新举措。
张志强指出,物理专业前有顶梁柱式的老教师,潜心教学,夯实专业基础,后有踏实奋进的新教师,小荷初露,在教学、科研各个领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优秀人才的持续引进厚实了专业师资队伍,支撑了疫情防控期间物理类课程在线教学优质成果的呈现,也为新工科等领域的专业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希望物理类课程教学团队能充分利用此次在线教学的建设机会,培树典型、广泛宣传、及时交流、凝练经验,以课程建设为支撑,推动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教务处 供稿)


编辑:徐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