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与技能:一个都不少
2月份起,学院以教研中心为单位组织任课教师线上集体交流、集体备课,并组织全体思政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七期线上授课技术培训,在反复学习、深度揣摩、不断操作后,各教研中心秉承着“一课一策、一人一策”的原则,反复讨论、筛选,最终“概论”课和“基础”课选择了去年已经建设完善的慕课资源,“原理”课和“纲要”课也经过反复对比选择了适合的精品课程。各教研中心教师在统一线上平台基础上,选择能够满足自己教学需求的直播平台,在精品课的基础上及时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
从平台的使用方法到线上教学技术,从课程资源的选择到课程模式的设定,从教学计划的调整到试课情况的反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与疫情战斗,假期也要做到“停课不停教”,为线上授课做充分准备,保证学生线上学习顺利且高效。






二、“思政第一课”:打好思政第一枪
3月8日9点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精心筹备,学生处统筹组织并指导各学院学生观看,“大国战‘疫’:责任与担当”开课,开启新学期线上思政第一课。万名科大学子通过云端思政课踏踏实实地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国战“疫”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担当有了更为直观和理性的解读,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全校师生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
课程突出“责任”和“担当”两个概念,以疫情防控为主线,从个人、国家和社会几个层面谈起,充分肯定和赞美了疫情中体现出的青年人的自我成长与家国情怀,深入而权威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要义,道出了我们制度自信的信念源泉,形成了特殊时期与学生跨越空间的心灵链接。课程有机整合网络、报刊、电视等权威媒介相关资料,从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内外力量同心战“疫”,学校疫情防控部署,到校领导致全体学生的倡议书,对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解。课程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超星统计点赞数75446。

(图为“思政第一课”现场)
三、PlanA&PlanB:双管齐下保教学
在正式开学前,全体思政教师都进行了“试课”,发现授课平台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服务器异常、卡顿现象,为保证课程教学顺利进行,老师们都是“双管齐下”做足了备案:一方面,任课教师在课前开放教学资源,学生可自行在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参与老师互动;一方面除了网络课程平台外,各个教学班均建有QQ群,如果授课平台出现卡顿,任课教师可切换到QQ群。
为了保障课程进行顺利,概论教研中心钟佳琦老师还精心制作了直播间歇期备注课件并在开课前分享给学院教师,无论是换备用平台、转移平台进行讨论和签到等,即便网络卡顿也保证学生只要能看到屏幕就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非常符合线上授课的特点。王书菲老师精心设计了“互联网+思政”模式,建设课程公众号平台,拓展学生网络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建成“概论科大”微信公众号,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建在网络的空间中。请学生以艺术思政、网络红色之旅、主题演讲等形式,制作红色网络视频作品。目前平台已经建设完毕,示范作品已经上传。


另外,为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开课前学院就制订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成立了学院线上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和书记担任组长,各组员分工合作对学院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行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管理与监督。
四、总结经验、及时调整预案
第一周教学结束,学院即刻开展了教师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反馈。
教师教学方面的反馈主要是课程内容要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及时提供学生相关资源,用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结合抗疫一线那些可歌可泣的平凡人的英雄事迹,坚定我们抗疫必胜的信心和信念,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生学习方面的反馈主要是学生学习体验需要优化,学生手中没有教材,学习起来相对不便,学院在第一时间就把电子版教材发到了各位教师手中,由任课教师转发给学生。另外线上授课平台可能出现的“签到”功能偶尔失灵,学生反馈后教师都及时的使用了PlanB进行了补签。
学院教师积极准备了近一个月,积极探索、轮番试用,可以说尽全力保证了学生的线上课堂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程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思政教师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体现了思政教师的“敬业”精神,这就是思政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疫,这就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思政教师的“时刻准备着”。(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








编辑:徐文路